作者:厘米 编辑: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时,发现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
很久没有体会到那种“一觉起来神清气爽,感觉自己充满能量”的感觉了。
取而代之的,是以下这些体验越来越多:
早上醒来,虽然睡了一夜,但脑子还是一团浆糊; 工作时盯着屏幕,半天不知道刚才要干什么; 开会听人讲话,听得懂,却很难集中注意; 看完一页书,转眼就忘了自己刚看了什么。
很多人出现这些情况,可能第一反应都是“年纪大了”、“变笨了”、“懒”……
但其实,这可能是陷入了「脑雾」。
![]()
来源:pexels
01
什么是
脑雾?
脑雾不是突然出现的,它通常是身体、心理和生活方式长期累积的结果。
“脑雾”(Brain Fog)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心理与生理交织的状态。
它不像感冒那样能被确诊,却能真切地让人感到:
脑子变钝了,注意力像掉线的 Wi-Fi,总是连不上焦点;
思考变慢、词汇变少、做事拖沓——整个人像罩在一层透明的雾里,听得见外面的世界,却反应迟缓。
临床心理学家通常把脑雾描述为一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主观的认知疲劳感。
它不意味着你智力下降,而是大脑的“资源调度系统”暂时失衡了。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脑雾的本质是大脑在能量、神经递质和信息处理三方面出现了“短路”。
1、能量层面:
大脑极度耗能,却无法储存能量。长时间的压力、睡眠不足或血糖波动都会让神经元“断粮”,反应速度自然变慢。
![]()
来源:pexels
2、神经递质层面:
当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这些与专注和情绪相关的物质失衡时,大脑就会像被调低亮度的屏幕——仍在运行,但光线暗淡。
3、信息处理层面:
在持续焦虑或过载的状态下,前额叶皮质(负责思考和决策)会被“情绪脑”——杏仁核夺走控制权。
结果是,你开始难以做决定、难以集中、甚至难以组织语言。
在心理层面,脑雾常伴随一种模糊的“自我疏离感”:
明明在做事,却好像没真正“在场”;
脑子里像有一层雾,模糊了时间感、动机感和专注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把“脑雾”的状态比喻为“自动驾驶”般的人生。
这不是懒,也不是“想太多”,而是大脑真的在疲惫。
02
我们为什么会
脑雾?
1、长期压力:大脑被迫进入“省电模式”
压力本来是一种生存机制,会帮助我们应对挑战。
但当压力持续太久,大脑就会进入慢性紧绷状态。
研究发现,长期高皮质醇水平(应激激素)会抑制前额叶皮质的活动——那正是我们用来专注、计划、记忆的区域。
于是你可能出现“脑雾”的状态:
看文件看了三遍仍然不知道在讲什么; 一边刷手机一边开会,却两头都没听进去; 一有空就想发呆,却发呆也觉得累。
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在保护自己,主动“降频运转”。
这不是懒,而是生理性的自我防御。
你可以尝试做“分段放松”——
比如每90分钟离开屏幕走几分钟,或者进行短时深呼吸、伸展。
长期来看,这比“硬撑到下班”更能恢复专注力。
2、睡眠不足:最常见也最被低估的原因
睡眠是大脑“清理垃圾”的关键时刻。
在深睡眠阶段,脑脊液会像潮水一样冲刷大脑,清除代谢产物。
而当我们长期熬夜或睡眠质量差,这个“清扫机制”就会受阻,导致神经信号传递效率下降。
一项发表于《Science》的研究发现,连续两晚睡眠不足 6 小时的人,其认知反应速度下降近 30%,恢复至少需要三天。
![]()
来源:pexels
3、饮食失衡与脱水:大脑的燃料问题
大脑只占体重的 2%,却消耗了人体约 20% 的能量。
一旦营养或水分供给不足,神经元的信号传导速度就会变慢。
比如:
长时间不吃早餐,会让血糖下降,引发注意力涣散;
缺乏维生素 B12、铁、Omega-3 脂肪酸,也会影响神经系统运作;
甚至轻微脱水(体重的 1-2%),都足以让认知表现下降。
生活中要尽量保持稳定血糖(多摄入全谷物、蛋白质)、多喝水、少加工糖。
别忽视这些“小事”,它们往往决定了大脑的“清醒度”。
4、情绪低落或抑郁状态:思维被“情绪雾”笼罩
抑郁症的一个隐性症状就是脑雾。
许多抑郁患者并非整天流泪,而是“脑子里好像塞了棉花”。
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抑郁状态下,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DMN)过度活跃,导致个体陷入反复的自我反思与负面思维中。
这就像电脑一直在后台运行太多程序,前台操作自然变卡。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脑雾伴随情绪低落超过两周,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心理师或精神科医生。
5、数字过载与信息疲劳:注意力被“碎片化”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刷短视频十分钟后,突然忘了自己原本要干什么?
当我们不断在不同信息流之间切换时,大脑的“任务管理器”就会被过度占用。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指出,长期多任务处理者的注意力控制力、记忆力、甚至情绪调节能力都显著下降。
这种被动的信息消耗,会让人感觉头脑混乱、专注困难、时间感消失。
03
如何拨开
脑中的雾气?
好消息是,脑雾并非不可逆。
它就像天气,只要条件合适,终会散去。
关键是从恢复大脑能量与调节神经系统入手。
以下这些方式,也是有科学证据支持的“脑雾修复法”:
1、让身体动起来:用运动唤醒大脑
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显著提升大脑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这是神经细胞“修复和生长”的关键物质。
哪怕只是每天快走 20 分钟,也能改善情绪、增强注意力。
如果你觉得跑步太难坚持,可以寻找和尝试一些更有趣的运动方式,比如羽毛球、攀岩、舞蹈;
或者是更温和的,比如太极拳、瑜伽等等。
它们通过提升身体觉察,帮助大脑重新建立“身心同步”的连接。
2、睡眠:最强大的“脑部清洁剂”
比起“睡多久”,更重要的是睡得规律。
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睡前减少蓝光暴露,是恢复认知功能的基础。
把睡眠当成“主动的修复”,而不是“被动的休息”。
![]()
来源:pexels
3、降噪:减少信息输入,重建专注力
可以尝试“数字排毒”:
每天固定一个无屏时间段,不看手机、不回复消息,哪怕只有 30 分钟。
同时训练单任务处理——一次只做一件事,完成后再切换。
这能让大脑重新学习“专注”的节奏。
4、让心慢下来:用觉察替代反刍
练习正念呼吸、静坐、写日记,
它们的核心不是“放空”,而是“觉察当下”。
当你把注意力从“为什么我状态不好”转向“我现在正在呼吸”,焦虑的循环就会被打断。
研究发现,8 周正念冥想训练能显著减少认知疲劳,并提升前额叶活动。
5、回归自然:让感官重新对焦
哪怕只是公园散步 15 分钟,也能有效降低压力激素水平。
自然环境的“低刺激特性”帮助大脑从信息洪流中脱离,恢复节奏。
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注意力恢复理论,也是最近特别流行的“公园 20 分钟疗法”的来源。
大自然,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
来源:pexels
“脑雾”并不是现代病,它只是现代生活的副产品。
当我们在快节奏中不断追赶,要求大脑时刻高效运转,
它就像被迫连续工作不关机的电脑,终有一天会开始“死机”。
有时候,恢复清晰的头脑,不需要更努力,而是学会停下来、呼吸、照顾自己。
当你开始慢下来,给大脑一点空间,
那团笼罩在心智上的雾气,也终会被阳光一点点驱散。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 5000 万客户咨询,严选 2% 顶尖咨询师服务,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