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朋友欠你一笔巨款,打了一张欠条。突然有天你把这欠条转给另一位朋友,对方用你认可的货币支付,再用这张欠条抵消他自己欠原债务人的账。
这套操作最近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真实上演,主角换成了中国、沙特和美国。一笔涉及三国、绕开美元的债务重组交易,正悄悄撬动全球金融秩序的基石。
![]()
这场看似复杂的金融操作,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任与替代的战略试探。当美国国债这个传统意义上的"终极安全资产"需要借助人民币来完成流转,国际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当美债成为"金融通行证"
美国财政部2025年10月的数据显示,联邦债务总额突破38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全年GDP的130%。如果把这张债务账单分摊给每个美国家庭,相当于每个家庭负担23万美元。
债务增长速度持续超过经济增速,过去十年间美国债务规模翻了一番。这种失衡的财政状况引发国际社会对美元资产价值的深层忧虑。国际评级机构的动向印证了这种担忧。
![]()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预测显示,未来三十年美国债务规模可能突破50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将吞噬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这种结构性困境使得美债持有国开始重新评估资产配置策略。
作为美国第二大海外债主,截至2025年11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约为7307亿美元。此次向沙特转让的500亿美元短期美债,选择的是流动性最好的品种,这种选择既考虑了沙特的接受意愿,也体现了对交易可行性的谨慎评估。
沙特方面对此交易展现出惊人积极性。这个传统上与美国军事同盟紧密的国家,近年来积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沙特央行在2023年就宣布将人民币资产配置比例提升至10%,此次交易可谓水到渠成。
![]()
从操作细节看,沙特动用的是其在香港离岸市场积累的人民币资金,通过跨境支付系统完成结算,整个过程避开纽约的美元清算系统。美国财政部的反应值得玩味。
表面上,这笔交易符合美债自由流通的市场原则,美方难以公开反对。但私下里,财政部官员向媒体透露了不安情绪。一方面要维护美债市场的开放形象,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国债被当作"抵债工具"的现实。
这种两难处境折射出美元霸权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既要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又难以避免其被用于规避美国自身影响力的交易。
![]()
人民币的"过桥"角色
这场交易最值得关注的创新点,在于人民币承担的桥梁作用。沙特使用人民币支付中国,这不是简单的货币替换,而是对传统"石油-美元"体系的实质性突破。
石油输出国组织核心成员用人民币进行大宗金融交易,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交易结构设计凸显金融智慧。
中国向沙特转让的是2026年到期的短期美国国债,年收益率在4.8%左右,属于美债中流动性最好的品种。沙特获得这些债券后,立即将其抵扣欠美国的军购款项。
![]()
这个设计巧妙之处在于:沙特不必动用美元储备,中国实现了美债减持,美国最终仍收到债务偿还,但美元在这个循环中的核心地位被绕开。人民币能够承担这一角色,得益于中国与沙特日益深化的金融合作。
沙特央行从2023年开始增持人民币资产,目前规模估计超过500亿元。利雅得方面正在将人民币储备多元化,从存款到国债再到政策性金融债,形成完整的人民币资产配置曲线。这种创新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思路。
以阿根廷为例,这个深陷美元债务困境的国家,去年首次使用人民币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期债务。巴西则在与中国的大豆贸易中扩大人民币结算比例。这些案例共同构成去美元化的趋势图景:当更多国家选择非美元货币进行贸易和融资,美元的国际市场份额自然逐步收缩。
![]()
美国的应对显得力不从心。财政部可以监控美债大宗交易,但无权阻止合法转让。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针对美元流动性,难以影响离岸人民币市场。这种制度性短板使得美国在面对金融创新时往往陷入被动。更重要的是,若美国采取强硬干预,可能加速各国逃离美元体系的决心,形成反效果。
金融游戏规则的悄然重构
这场交易的深远影响超越交易金额本身,它预示着国际金融体系从单极向多极的演进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2000年的72%下降至2024年的58%,同期欧元、人民币、日元等货币份额稳步上升。这种多元化趋势符合全球经济多极化的大背景。
![]()
国在此过程中采取渐进式策略。不直接挑战美元地位,而是通过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扩大本币互换网络、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等基础设施,为去美元化提供可行替代方案。截至2025年6月,中国与40多个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
这些安排为类似此次交易的金融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沙特的选择代表石油输出国的战略转向。这个传统上最依赖美元的经济体,正在寻求降低单一货币风险。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已明确表示,将在未来五年将亚洲资产配置比例从25%提升至35%,其中中国资产占重要部分。这种资产配置调整与货币选择转变相辅相成,形成战略协同效应。
![]()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些变化将逐渐体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能享受更低的汇兑成本,国际旅行者会发现人民币在更多国家被直接接受,投资者资产配置将有更多货币选择。这些微观变化源于宏观金融结构的调整,最终惠及全球经济参与者。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来是渐进过程。英镑取代荷兰盾成为主导货币经历近百年,美元取代英镑也花费数十年时间。当前的变化不是要立即推翻美元地位,而是推动体系向更均衡、更稳定的方向演进。这种多元化有助于化解"特里芬难题"——一国货币同时承担国内政策目标和国际储备货币功能的固有矛盾。
![]()
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犹如地质运动,表面平静之下是板块的缓慢位移。38万亿美元债务压力下,一场巧妙的三角交易成为观察时代变迁的窗口。人民币在美沙之间架起金融桥梁,沙特在盟友与利益间做出务实选择,美国在规则与现实间陷入两难。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一个更加多元的货币未来。
美元霸权或许不会明天就终结,但它的绝对主导地位确实进入了倒计时。对于普通观察者而言,理解这些变化不仅关乎投资决策,更帮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正在如何重新编织经济联系的纽带。
信息来源:大动作!美国万万没想到,中国在沙特发行20亿美债,用美元收割美元,美联储懵了——中华网2024-11-2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