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起离奇的医疗纠纷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湖南某地一名40岁女子张某,因怀疑自己在妇科手术后被医生植入“监听器”,
先后两次将涉事医院及主刀医生告上法庭,索赔精神损失及医疗费用共计50万元。
其理由令人瞠目——“只要手机一放歌,下腹部就有异常震动感”。
![]()
据张某陈述,2022年她在当地一家民营医院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
术后恢复期间,她开始感觉身体“不对劲”:
每当用手机播放音乐或视频时,小腹位置会出现轻微但规律的震动,仿佛有设备在响应音频信号。
她由此坚信,医生在手术中偷偷在她子宫内安装了某种监听或监控装置,为验证猜测,张某多次前往不同医院做B超、CT和核磁共振检查。
![]()
多数影像报告显示其子宫及盆腔未见明显异物,仅有一份私立诊所的报告提到“宫腔内有微小高密度影”,
但医生解释可能是术后钙化灶或缝线残留。
然而张某拒绝接受这一说法,坚称那是“微型电子设备”。
2023年初,张某首次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院公开手术全程录像、赔偿精神损害并拆除“监听器”。
法院审理认为,现有医学证据无法支持其主张,且无任何技术依据表明人体可被植入能与手机音频互动的监听装置,遂驳回其诉求。
但张某并未放弃。
![]()
2024年底,她再次起诉,提交了一份自行录制的“证据视频”:
画面中她将手机贴近腹部播放歌曲,同时用手按压下腹,声称“震感明显”,
她还引用网络传言,称“某些国家已研发出米粒大小的生物兼容监听芯片”,暗示自己成为“人体实验对象”。
![]()
对此,涉事医院回应称,所有手术均按规范操作,器械清点记录完整,绝无可能遗留或植入异物。
多位妇产科专家也指出,目前医学上不存在能通过音频触发震动反应的体内监听设备,
更不可能长期藏匿于子宫而不被影像学发现,
所谓“震动感”,极可能是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化症状,建议其接受心理评估。
法院在第二次审理中再次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并当庭建议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
主审法官表示,公民有权维护自身健康权益,但主张必须基于科学和事实,
不能仅凭主观臆测启动司法程序,否则不仅浪费司法资源,也可能加剧自身焦虑。
此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有网友同情张某“疑病成疾”的处境,呼吁加强医患沟通;也有声音批评其传播伪科学,助长对医疗行业的不信任。
截至发稿,张某仍未接受心理辅导,但表示“会继续维权”,
而那台曾“触发异常”的手机,如今静静躺在她床头,屏幕暗着,再没放过一首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