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伴随着我国在香港发行40亿美元的主权债券,全球投资者就像是春运抢火车票一样,扎堆去疯狂抢购一样,瞬间就秒空。
很多机构刚打开系统,还没有开始填写信息就发现,已经被卖光了。
最终的总认购金额达到1182亿美元,认购率达到30倍。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就给大家举个例子,美国今年发行的美债,认购率只有2.5倍至2.7倍,而我国发行的美债,认购率达到30倍。
说句毫不夸张的话,如今美国发行的美债几乎属于一种无人购买的状态之中。
似乎代表着美元基石要被掀翻。
这个时候,美国人估计都傻眼了,一度怀疑难不成自己发行的是盗版美债?
是山寨版的美债不成?
中国发行的美债才是正版的?
想要搞明白其中的奥妙,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美债?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美国发行的美债本质上就是一场骗局,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原因就是美国永远还不起美债。
之所以无人愿意购买美债,一个是美西方都在比烂,所有的投资品,尤其是西方的主权债券都不靠谱。
![]()
【中国发行美元债券,美国坐不住了】
如果你觉得美债比较烂,不妨去看看混吃等死的欧猪五国,瞬间就会觉得美债又香甜了。
另一个就是大家都相信,只要美国还没死,总会有人接盘,自己不会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几年前,总有一些网友会问,中国买了不少美债,如果美国不还怎么办?
听到这话,我都想笑了,真的是太天真了,美国从借钱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打算还。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美国想还钱,拿什么还?
拿命去还吗,还是把自己的航母给抵押了?
别说偿还本金了,美国连利息都快还不起了。
那美国怎么办?
美国一点都不担心,他有两大法宝撑场子。
一个就是借新还旧,做个锅盖流的高手。
那就是不断发行新的美债,用新借的钱去偿还旧债的利息,相当于三个锅盖去盖十个锅。
简单来说就是以债换债。
另一个就是利息不止,游戏就不停。
只要每个月利息可以到账,债主们暂时就不会掀桌子。
可是近两年来,美国利息支出猛涨,在2024年已经突破了1.1万亿美元,这可是要比军费还烧钱了。
就连特朗普都说要改变,原因就是利息真的还不上了,如果真的还不上,那就天塌了。
美国最近为何闹停摆?
原因就是驴象两党为了借钱而吵得不可开交。
到了今天,美国已经破罐子破摔了,反正也没打算还钱,所以就继续疯狂借钱。
借一万亿不够,那就两万亿,在美国看来,没有什么是借钱解决不了的问题。
反正美国只需要支付利息,就算能借出本金,算下来也大赚特赚。
因此,如今美国历届总统,都选择玩命的借,只要美国国会批准,多借一块就是一块。
试想一下,拜登心想,难道我不借钱,留给特朗普?
凭什么给他省钱?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美国国债在不断滚雪球。
理论上来说,谁的美元多,那谁的信用就好,谁就可以发行美债。
只不过美国手中的美元最少,不仅最少,还是欠美元欠的最多的存在。
毕竟,美国政府是没有权利印刷美元的,这个权利归美联储所有。
![]()
【美国停摆,无人抢购美债】
所以,如今特朗普每天骂美联储,目的就是要拿回发行美元的权利。
可是如今美国不仅没有美元,更为重要的是每年还倒欠2万亿美元,这就要了老命了。
那谁手中的美元最多?
毫无疑问,自然是中国。
在三年前,中国就占据全球顺差的三分之一,手中持有大量美元。
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没准就能占据全球顺差的一半了。
当中美一对比之后,再结合起来看就有意思了。
我们完全可以对美国说,我发行不了美元,合着你也发行不了啊。
可是我手里的美元是最多的,你每年要倒欠2万亿美元。
而美债这么好的生意,我凭啥自己不做?
我才是做这个生意最合适的人选啊。
以后你别发行美债了,我来发行吧。
事实不就是这样吗,这么好的生意,为何要给美国做?
有句话叫做寇可往吾亦可往也。
因此,在11月5日,中国发行了美元债券,相当于是美元信用叠加中国的信用,远比美国发行的美债更加靠谱。
毕竟,美国的美债是美国发行的,每年都倒欠2万亿美元。
中国发行的美债,是中国发行的,去年顺差都超过4000亿美元,手中还有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厚实家底。
主权信用更是完美的零违约。
双方这么一对比,你说谁发行的美债更加靠谱?
然后就出现了扭转乾坤的一幕,中国只发行了40亿美元试了一下水,结果认购的倍数达到了30倍。
这还是刚发行的时候就这样了,如今所有的投资者都后悔自己下手下晚了。
这给了美国一万点暴击,可是这能怪谁呢?
如今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中,穆迪在2025年5月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原来的Aaa下调至了Aa1。
代表着美国已经失去了最后一个AAA评级。
这个时候,投资者回头一看美国,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民主党和共和党还为怎么借钱而闹到了停摆的地步。
再看中国,贸易顺差几乎可以吊打全球,手握巨额外汇储备,经济底盘更是稳如磐石。
那找谁买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
![]()
【美国的信用崩塌之后,无人买美债】
这个时候美国就有点懵了,心中估计是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就差直接说,未来的美债究竟是谁说了算?
在我们看来,美国发行美债,每次都找国会审批,太复杂了,搞得太麻烦了。
未来谁都别费劲了,我帮你发行美债就可以了。
当初G7开会,你们不是拍着胸脯说,要帮助发展中国家修桥补路吗?
结果三年过去了,一美元都没有见着。
没事,这活儿我接了,你吹出去的牛,我来帮你实现。
未来我们帮美国发行美债,收到了美元之后,帮助全球搞一带一路,帮他们搞基建,让美元为全球做更多的贡献。
未来全球大团结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美国功不可没。
所以,这也是为何,中国一发行美债,瞬间就会被抢空,而且抢购的都是各国央行、主权基金、国际大银行这些专业大户。
普通人可是连门儿都摸不着。
我们则笑着对美国说,美元霸权是吧?金融帝国是吧?
未来可是有我一份了。
我要带领美元走正道,造福全世界。
那么这个时候,也许有人就会问了,美国越来越烂,美元崩溃可能是早晚的事。
如果我们发行美债,美国崩溃了怎么办?
对此,我们需要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美元真的崩溃了,那算得上是一件天大的美事。
比如说,此次我们发行了五年期的20亿美元的美债,理论上,五年之后,要还20亿美元。
按照目前的汇率,相当于这些国家找中国借了20亿美元,也就是140亿元。
等到五年之后,我国早已登月了,占据全球工业产值的50%,造船、汽车、大飞机碾压全球。
五支航母编队现身四大洋,美国崩溃之后退守南美。
这个时候,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达到1比1,等到了他们需要还钱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中国借了140元,只需要还20亿元。
就算每年支付5%的利息,还赚了110亿元。
我们就可以对美国说,谢谢你啊,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情。
届时,美国估计得哭着说,你这不仅是杀人,还要诛心。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另外一个问题了,我国为何要发行美债?
第一,就是打造中国信用的金字招牌,树立全球信任度。
这次发行的40亿美元主权债券,几乎等同于美国国债利率。
只高出了0.01%至0.03%,却被全球投资者疯狂的抢购,相当于全球资本用真金白银去投票。
去认可中国的信用质量极高。
同时也为企业出海再次铺路,为其树立了一个低成本的融资标杆。
未来中国企业去国际市场上发行美债,就可以参照我们定下的这个利率,能省下巨额的利息成本。
这就相当于家族中最有威望的家长,用低利率借到了钱,整个家族的其他成员再去借钱,就能享受到最优惠的条件。
第二就是巧妙利用美元,构建新的循环。
我们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而来的美元,就可以投入到更高效的地方。
比如说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或用于全球能源的采购。
这就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循环,国际资本购买中国美元债券,中国进行全球投资或采购,最终美元流向资源国或发展中国家。
这样的循环就会削弱美元只能回流美国,支撑美国财政的单一路径。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从一个被动的美元持有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美元调度者和投资者,提升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三就是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播种。
![]()
【美债的出现,成全了人民币?】
听起来好像有点自相矛盾,实际上发行美元债券,是在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铺路。
国际投资者通过购买和持有信用极佳的中国美元债券,会逐渐熟悉并信任中国这个发行体,这种信任是未来他们愿意接受和持有人民币资产,比如说人民币债券的重要基础。
这就相当于让别人接受你的电子货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先熟悉并使用你发行的、能稳定兑换的购物卡。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都没赚到钱,生活越来越困难,你怎么能说我们赢了?
那么多美元,为何不送给我?
听到这话,估计美国人会非常生气,甚至会咆哮,你们都说没赚到钱,那你们的顺差一年比一年多。
在2024年的账户中又多了4000多亿美元,这个钱究竟从何处而来?
你们没有赚到钱?
难道这些美元是你们印出来的?
美国人终于是看明白了,所有的中国人都在忽悠他们说,自己没赚到钱,都在说自己输了。
之前做服装的闷声发财,其他行业说亏了。
去年搞机电的赚了一大笔,做服装的开始叫苦。
今年汽车行业扬眉吐气了,搞机电的又说裤子都快赔掉了。
所有赚到钱的都闷声发大财,但凡少赚一点的人,就哭天喊地说自己没有赚到。
这样一来,美国就搞不懂了,你们所有人都亏了,美国人真的不知道,我们手中的美元从何而来?
这也代表着,美元的霸权基石,距离被掀翻的日子,也许越来越近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