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6673 字
阅读时间约:9 分钟
本文章节:
01、她质疑生命的意义,背后是多个心理创伤
02、生病带来的“获利心理”,令她害怕康复
03、她的自残行为,竟源于对书中情节的模仿
林溪,一名成绩优异的孩子,本来品学兼优,学习从来不用父母操心,是个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其实,她的心理早就出问题了。
她的父亲对她的陪伴少得可怜,母亲的家庭教育方式又比较简单粗暴,她从小就非常缺乏安全感,而且错误地认定自己是被父亲“抛弃”了。
这种安全感的缺失越滚越大,并且进入恶性循环:
每当她遇到自己信任的人,比如班主任、心理老师因为客观原因离开她时,她就一次次地体验到“被抛弃感”,一次比一次难受、痛苦。
所以,她内心太缺爱了,一旦遇到对她好的人,就会掏心掏肺地对人家好。
到了高中,她情绪崩溃了,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频繁自残,还有强烈的自杀念头。
她的父母带她去过很多权威的医院,药也一直吃,也接受过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但就是效果不好。
林溪甚至想好了——等高考结束后,她就自杀!甚至可能等不到高考,她就要自杀!
幸好,林溪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决定让女儿接受系统化、精准化的临床心理干预,尤其是3PT。
昨天,我们分享了林溪童年时的心理创伤,解开了她洗澡时感到莫名恐惧的谜团。
但这仅仅是开始,林溪内心积压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心理问题非常多!
以下继续深入分享她接受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的详细过程。
01、她质疑生命的意义,背后是多个心理创伤
林溪曾问过Lucy,“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Lucy知道,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总是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意味着背后有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在主要的心理创伤未修复之前,与林溪探讨生命意义的话,不但容易陷入无解的恶性循环,还有可能破坏信任关系。
所以,多说无用,还不如直接深入到林溪的内隐记忆层面,寻找她总是思考人生意义的真正根源。
创伤修复师Lucy第二次对林溪进行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的时候,处理的就是这个问题:
她为什么总有一种虚无感,尤其是会质疑生命的意义?
![]()
此图为AI生成
这一次,Lucy发现进入林溪内隐记忆层面的过程非常艰难,花了大约1个小时,也还是进展不顺利。
林溪明显很纠结、很不安,对我们的信任度仍然不够高。
Lucy意识到不能浪费宝贵的3PT时间。
她停了下来,跟林溪的父母单独聊了一会儿,让他们先做好女儿的工作,不然的话,那天晚上的3PT恐怕要取消了。
林溪父母跟女儿聊了好一会儿,3PT终于重新开始。
这一次,Lucy进入林溪的内隐记忆层面顺利多了,并发现了8个心理创伤。以下分享其中的5个。
第一个心理创伤发生在林溪上初一的时候,在放学路上,她亲眼看到了一起跳楼事件!
虽然,这个事件最终并没有闹出人命,但林溪错误地认为:生命是可以被轻率对待的,每个人都可以随便、随时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二个心理创伤发生在林溪读初二时。
当时的她非常、非常信任班主任。可有一天,班主任突然出差了,而且没有通知班里任何同学。
代课老师告诉他们这个消息时,别的同学都觉得很平常,不就是班主任有事外出了,过几天才回来吗?
但林溪觉得天都塌了,并且产生了扭曲认知——我又被抛弃了!她非常绝望、痛苦。
Lucy意识到,这个心理创伤非常重大,如果贸然处理,有可能引发比较严重的急性症状。
她先进行了初步的处理,计划等到后面有更多的、较小的创伤得到修复后,再深入修复这一个。
第三个心理创伤发生在林溪上初三的时候。
她的班主任是一位对学生特别关爱、通情达理的男老师,几乎完美契合了林溪心目中“父亲”的感觉。
她心里对这位老师非常依赖,甚至一度想喊他“爸爸”。这位老师意识到这不对劲,一直回避。
有时,林溪碰见这位老师,非常惊喜,很想亲热地跟老师打招呼、聊聊天。可老师却表现得冷漠,点点头就走了。
林溪的心理创伤又被激活了,又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在乎的人抛弃、嫌弃,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后,引导林溪要理性认识到师生关系的界限,及时调整对老师的称呼和心理期待。
第四个心理创伤是林溪上高中的时候。
那时,她的心理压力已经大到无法自己默默承受了,她去找学校的心理老师求助,而且很快也对心理老师产生了信任,甚至是心理依赖。
结果,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这位心理老师离职了,虽然她按职业要求提前告知了林溪,却没正式将她转介给下一任心理老师
所以,林溪再次觉得自己又被抛弃了,万分委屈、非常痛苦。
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并引导她要理性理解这一点: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经常是不对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感受;
她很在意心理老师,对她付出了很多的情感,但她不能期望、更不能认定对方也会同样地对自己,不能“以己度人”。
第五个心理创伤不是具体的事件,而是林溪内心的一种感受和认知。
她说,她其实非常排斥与人相处,反而更愿意与动物待在一起,因为不用纠结那么多、考虑那么多,更加放松、自在。
但在现实中,她不可能不跟人相处。每天都要被迫做自己排斥的事,这也让她觉得生活很无趣,甚至没有意义。
其实,她排斥跟人来往、喜欢跟动物相处,这不是毫无来由的。这个心理创伤的背后,肯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创伤。
不过,Lucy还没有进一步挖掘,而是先将找到的这个创伤进行修复,并引导林溪意识到,这背后还有心理创伤的存在。
而且,她让林溪要明白,生命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个人的成长、经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在她当下这个阶段,她更需要做的是不断成长、进步。当她变得更加自信、强大,尤其是具备帮助别人的能力时,她会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具体意义。
第二天,我对林溪进行了CBT4.0(第四代认知行为疗法)。
林溪说,她昨晚做完3PT之后,一夜未眠,但情绪还挺平静的,这在以前简直难以想象,“3PT的效果真神奇”。
她说,她明显感觉到“不想活了”的想法变弱了,甚至是消失了,对未来更有信心了,总是萦绕在心头的恐惧感也有所缓解。
我让林溪对自己的康复信心进行评估,她说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她已经从之前的0分,提升到现在的6分;
她的恐惧感则从8分降到了6分。
我告诉她,随着3PT的不断进行,她的恐惧感会进一步下降。而且,3PT的核心作用在于修复病理性记忆,而不是删除。
经过高效修复以后,林溪还会记得以前那些事,但不会再感到痛苦了,而且会从中进行自我反省、得到提升,当再次遇到类似的事时,她能更理性、积极地应对。
比如上面那个关于初三班主任的心理创伤,她想喊班主任“爸爸”,班主任刻意回避她,这里面班主任的做法是有不足,但她也有不足。
所以,她不能一味觉得都是班主任的问题,觉得班主任“抛弃”自己。
她要提升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维度,还要培养出高逆商,不再那么在意外界对她的评价。
当然,她更深层面的问题,我这个时候不方便说。
林溪妈妈得知女儿的康复信心大大提升后,她特别开心,对我和Lucy连声道谢。
02、生病带来的“获利心理”,令她害怕康复
林溪的妈妈告诉我,女儿发信息跟学校的心理老师说,“接受了3PT后,真的有不一样的神奇感觉!”
其实不用她说,她的妈妈、心理老师也感觉到了她的积极变化。
3PT的效果已经呈现出来了,她对我们的信任也更高了!我和Lucy都特别开心。
可是,林溪突然得流感了,咳嗽、流鼻涕、还发高烧。她本来满心期待下一次3PT赶紧到来,现在不得不暂停一周了。
她妈妈说,女儿明显有点不高兴,说很失望,但令她惊讶的是,女儿很快就调整过来了,说既然这样,那就好好养病吧。
她妈妈松了一口气,也更加感受到女儿真的好起来了。
又过了1周,林溪终于又跟Lucy见面了。这次她鼓起勇气,说了一个深埋在心底里的担忧:
她很想赶快康复,过上正常、幸福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她其实很害怕康复那天的到来——她担心到那时候,父母、我和Lucy、还有那些陪伴她的老师们,可能就不再关心她了。
简单来说,林溪有一种患病带来的“获利心理”,而且担心这种“利益”会消失。
可能有的网友会说,这孩子怎么那么“自私”!
其实这不是自私,这完全可以理解,说得通俗一些,这更加说明林溪真是太缺爱了。
![]()
此图为AI生成
就好比很多人从小缺衣短食、挨饿挨冻,长大了终于实现温饱之后,他们会非常害怕再次陷入贫穷,因为小时候穷怕了。
不过,虽然林溪有这种心理很正常,但这肯定也需要调整。
要是她继续这样下去,不但康复遥遥无期,而且这是个“不定时炸弹”——万一现在这个心理老师又离职了呢?她肯定又会遭受巨大心理创伤!
Lucy说服了林溪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并且用3PT进行处理。她进入林溪的内隐记忆层面后,发现了一个“心理创伤”。
其实,从狭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叠加性心理渴求,是让林溪感到开心、愉快的记忆。但却对她“有害”。
她说,自从自己生病之后,能理所当然地寻求别人的陪伴和关心,别人也会给自己更多的特殊照顾,这令她觉得很有安全感!
尤其是现在的心理老师,一直陪伴她、安慰她、鼓励她,只要她一想到心理老师,就会倍感安心。林溪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总是喊她“姐姐”。
每次她看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时候,不管“姐姐”在不在,哪怕门是关着的,她都觉得很踏实,因为她觉得“姐姐”可以包容她的一切。
可是,有时“姐姐”忙着跟其他学生沟通时,回复她的速度会明显变慢,语句也会变少,似乎变得没那么在意她的感受了。
“那如果我真的康复了,她岂不是更加不理我了吗?我不是更加没理由让她关心我了吗?”林溪一设想到这个情景,心里就空落落的。
Lucy意识到,虽然以上是个“开心”的记忆,但这正好说明她非常缺乏安全感——而这背后肯定是心理创伤导致的。
而且,林溪其实是把对初中班主任(她想喊“爸爸”的那位)的情感转移到“姐姐”身上了。
现在这位“姐姐”是很关心她,这一切在表面看起来都很好,可万一“姐姐”又有工作变动呢?
她这种“安全感”就会轰然崩塌,再次遭受巨大心理创伤,暴露出来更深层面的心理创伤,病情会更加严重!
Lucy初步修复了上面的病理性记忆,并引导林溪要意识到:
现在她已经即将成年了,不再是小孩子了,真正的安全感应该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别人给的安全感只是锦上添花。
她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解决越来越多的难题,并体验到随之带来的充实感和自信。这样,她对别人的依赖才会越来越少。
而且,她缺乏安全感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要得到修复,这才能解决更加深层次的根源。
在Lucy的积极鼓励下,林溪定下了一个目标:她要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积极、乐观的人!
第二天,林溪为了不耽误学业,紧急坐高铁回湖南上课,没来得及接受我的CBT4.0(高维度认知行为治疗)。
后来,林溪非常感慨地告诉我,“何叔叔,其实是从那天开始,我终于领会到,原来真正的康复不只是摆脱症状,而是我要学会人格独立!”
03、她的自残行为,竟源于对书中情节的模仿
随着3PT的进行,林溪的情绪症状持续好转。
而且,这种好转会促进良性循环,她和父母看到积极效果后,对我们越来越信任,配合度越来越高,后面的精准化干预就会效果更好。
也就是说,她的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进入良性循环了!
所以,创伤修复师Lucy第4次对她进行3PT时,开始处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自残。
自从患病以后,林溪多次用刀划自己的手,经常旧伤未好,又添新伤。
她父母无数次劝过她别伤害自己,但她听不进去,觉得别人理解不了自己的痛苦。
Lucy听了,没说什么,大大方方地将自己手臂伸出来给林溪看——那上面有好多触目惊心的伤疤。
林溪震惊了,在那之前,她完全不知道Lucy也自残过!而且,从伤痕的深浅来看,她意识到Lucy那时候的痛苦比她的强烈多了。
Lucy对她自我开放,那些伤痕是她青少年时期划的,那时候她也出现过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
真的不得不说,Lucy的这几道伤痕胜过千言万语,这已经转化为她的人生财富了。
林溪一下子就感到自己被理解了,这个问题上Lucy是过来人,她也相信Lucy一定能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Lucy利用3PT进入林溪的内隐记忆层面后,发现了4个心理创伤。
第一个心理创伤是在2018年夏天。
林溪那时候感到特别煎熬,心里像压着一块千斤大石,让她喘不过气来。在巨大的痛苦中,她忍不住尝试自杀,幸好被及时阻止了。
但是,她发现肉体上的痛苦能让她心理上的痛苦减轻一些,她错误地认为这是有效的解压方式、甚至是“快乐”的方式。
Lucy将这个心理创伤修复后,清晰地告诉她:这种所谓的“兴奋感”是非常危险的,这不是真正的解脱。
在同一个月内,第二个心理创伤在她的宿舍中发生。
当时宿舍里没有人,林溪想起曾在书里看过主人公划自己手臂的情节,她忍不住拿出水果刀,模仿起来。
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耐心地引导她:
看书要注意甄别,远离那些渲染暴力、血腥与色情的书籍,更要避免因为好奇而模仿;
她要多接触一些真正积极、有用的书籍,从中汲取高效的知识,帮助自己进步;
![]()
此图为AI生成
第三个心理创伤发生在上述事件的3个月后。
当时,林溪仍然陷入持续的痛苦。“屋漏偏逢连夜雨”,她本来信任的女性心理老师突然离职了,林溪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她的病情雪上加霜,自残行为更加严重,而且,她刻意想让身边更多的人看到她的痛苦。
第四个心理创伤发生在2018年12月,林溪自残的心理动机更加明显——就为了引起新来的心理老师(那位“姐姐”)的注意。
Lucy修复了上面的心理创伤,她非常严肃地引导林溪意识到,当痛苦来袭时,她要寻找更健康的情绪释放出口,而不是用自残来寻求别人的关注。
“因为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种愚蠢的,甚至是损己不利人的行为!
“如果你想赢得他人的在意与尊重,更应该依靠的是你的积极成长和能力提升!”
Lucy的语气很直接,因为她希望能给林溪当头一喝,让她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快速提升认知。
Lucy还敏锐地察觉到,每当触及到“寻求别人关注”的话题时,林溪的情绪都会出现强烈的波动,她并不愿意完全放弃这种心理。
这背后极有可能有更深层面的心理创伤,Lucy决定留待后续处理。
虽然林溪对于Lucy所说的“自我提升”,理解起来仍有些吃力,但毫无疑问,这次3PT将成为她迈向康复之路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二天,林溪接受我的CBT4.0(高维度认知行为治疗)。
林溪说,她其实知道自残不好,但是她真是太压抑了,而划手臂可以让她暂时感到舒服一些,所以她忍不住一次次实施。
而且,她才意识到,原来她一开始自残时,是带有好奇心的,而这种“好奇心”是不该有的。
我点点头,向她解释,自残初期可能是出于好奇,但随着次数增加,它会像成瘾一样难以控制!
虽然从表面上看,自残能快速释放负面情绪,给她带来一丝轻松,但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相反,这种行为成瘾会让自残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成为“自残成瘾”!
林溪听得很认真,像一个知道自己犯了错的孩子。她说今后会用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式释放负性情绪,不能再那么不理性了。
我还告诉林溪,书籍会无声地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甚至三观,而且,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的。
比如畅销书《人间失格》,虽然它的文字很优美,但对于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来说,危害非常大!
书里面消极、压抑的内容,很容易加重他们的精神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他们自杀!
这本书的作者太宰治就是一名病情严重的患者,最后自杀身亡。很多读者认为太宰治轻生是“勇敢”的表现,盲目模仿,不可挽回的悲剧就发生了!
其实,林溪自残的部分动机,跟她之前说不想康复的原因是一致的——疾病获得性收益,通过疾病、示弱来换取别人的关心。
这次3PT和CBT4.0之后,林溪的母亲很欣慰,因为女儿的自残问题已经很久很久,她天天活得提心吊胆,生怕女儿出事。
而且,自从女儿接受3PT以来,父女俩的关系明显缓和了,父亲开始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
还有一个令他们全家都特别高兴的好消息——因为林溪的病情明显好转,我决定开始指导她快速减药、撤药,尤其是副作用较大的喹硫平。
但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快速的减药撤药会不会带来病情波动?
我们和她父母会怎么应对?
这对于其他服药的患者来说,有什么借鉴之处?
下一篇案例文章继续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