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说过一句大实话:“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沟通。”
会说话,懂好好说话的人,往往自己的人生之路会走得更顺,自己的事也更容易成。
对于他们来说,凡事知道好好说话,这不是阿谀奉承谁,是选择一种更为高效的为人处事方式。
说白了,与人聊天,跟人说话,自己的心里首先得有一种将心比心的能力。
起码,对于自己而言,在说话时尽可能做到问心无愧,自在从容。
当然,那些真正会好好说话的人,也可以让自己在不经意间,巧妙化解矛盾,及时赢得了人心。
先学会听,再说
会说话的前提,是听懂对方真正的意思。
然后,我们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不说废话,不聊闲话。
实际上,懂得先听再说的人,更容易赢得人家的尊重和喜欢。
倒是那些总是急着表达的人,最容易错过彼此之间谈话的重点。
明朝大儒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时,当地苗族人一开始对他充满戒备。
但是知道了这个情况之后,也没有急着讲学说道,而是每天坐在树下,耐心地听他们闲聊。
久而久之,听懂了他们的忧虑,也逐渐明白了他们的习俗。
三个月后,当他“开口”说话,跟他们一起闲聊的时候,句句都说在了他们的心坎上。
原来,他早已在倾听之中,学会了他们的语言,也理解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斯说:“大自然赋予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实际上,我们先学会主动聆听,不是被动地等待。
而是先让自己主动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感受,然后说出的话,才是有针对性的。
说到底,当你真正听懂了一个人,那么你说出的话,自然也就能走进他心里。
把“你错了”换成“你怎么看”
说话是需要技巧的,更需要之后。
比如说总爱在一边指责,爱说教的人,一边也势必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厌恶。
因此,两人之间的谈话,很忌讳的一件事就是其中一方爱指责人。
毕竟,指责让人抗拒,询问引发思考。
说到底,两人之间说话的方式,决定了对话的结果。
战国时期,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防战。
公输盘使出全部攻城器械,都被墨子轻易一一化解。
最后公输盘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但我不说。”
墨子则从容回答:“我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我也不说。”
楚王好奇追问,墨子才说:“公输盘想杀我。但我的弟子三百人,已带着守城器械在宋国城头等候了。”
他没有指责对方“你太卑鄙”,而是用事实来让对方知难而退。
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说:“言谈得体的人,不是不说真话,而是点到为止。”
真正的沟通高手,其实是懂得用问题引导对方自己发现答案的。
倒是频繁的质问,会让问题本质,甚至让人主动筑起高墙。
试着用询问的方式,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知道你的靠谱,然后主动打开心扉。
人与人之间的聊天,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微妙,换个说法,效果天差地别。
给真话包上糖衣
其实吧,忠言未必逆耳,良药可以不苦。
但是其中的关键在于,你知道如何包装你的真心话。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陪皇帝一同游玩江南。
船到金山寺,乾隆突然写了个“一笔鹅”字,问:“爱卿觉得如何?”
这字实在不敢恭维,但直说就是欺君之罪。
纪晓岚沉吟片刻,轻描淡写地说:
“陛下的鹅,与众不同。一笔写成,如金鸡独立,傲视群雄。”
乾隆大笑,明知是奉承,却听得舒心。
后来,纪晓岚多次直言进谏,都因他懂得“先甜后苦”而得以被采纳。
诗人萨迪在《蔷薇园》中写道:“实话最惹人不悦,但巧言令色更让人远离。”
你看吧,我们在与人聊天谈话时,真话一定要说,但也真的不必带着刺。
就像苦药如果能裹上糖衣,我们最终也能既治了病,又不伤身,岂不是一举两得?
实话实说,是难得的品格,但能把实话好好说,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智慧。
好好说话,其实不难,就是先把身段放低,克制一点,耐心听人把话说完。
然后,再把自己的语气放软,尽可能选择用询问来代替指责,让人心里头舒坦。
最后,把心意放正,做到真诚,甚至让忠言也能说得让人觉得顺耳起来。
这世上,其实有大多数误会,都源于其中一方不会说话。
但是呢,偏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大多数问题的解决也都需要从一开始就应该在做到好好沟通。
余生,当你开始好好说话,就会收到这么一种奇效的结果:世界真的变得不一样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