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是生命的六大必需元素之一。
当它与氢结合,会生成一种剧毒又易燃的气体——磷化氢(PH₃)。这种气体在地球上常出现在腐烂沼泽和厌氧环境中,因此在天文学界,它一直被视为“可能的生命信号”。
但最近,美国科学家在一颗名为 沃尔夫1130C(Wolf 1130C) 的棕矮星上,意外发现了磷化氢,这个发现让整个天文界大吃一惊。
这项发现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亚当·伯格瑟团队,他们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红外光谱,在这颗暗淡的棕矮星大气中,首次清晰地捕捉到磷化氢的红外特征。
![]()
棕矮星是一类“失败的恒星”,质量不足以点燃核聚变,却比行星更大。科学家早就预测,像木星、土星那样富氢的气体天体大气中都应该能找到磷化氢,但此前的观测总是失败。
直到这次,他们终于在距离地球约 54光年的天鹅座系统里,听见了来自“磷”的低语。
沃尔夫1130C它属于一个三合星系统,由红矮星(A)、白矮星(B)与棕矮星(C)组成。这个系统特别“古老”,金属含量远低于太阳。
金属贫乏代表它诞生于宇宙更早的时期,因此沃尔夫1130C成了研究早期宇宙化学的“天然实验室”。
科学家在观测中发现,沃尔夫1130C的大气磷化氢浓度约为十亿分之一。这看似极低,却是理论模型预测的量级。
负责大气建模的艾琳·冈萨雷斯博士解释说,她使用大气反演技术,通过红外数据“倒推”大气成分——就像通过饼干的味道去猜测配方一样。这一技术首次让人类精准测量出如此微弱的分子特征。
为什么偏偏是它含有磷化氢?这成了科学家们的头号谜题。
第一种解释是化学环境。沃尔夫1130C的“贫金属”环境意味着氧元素稀少。在这种条件下,磷没有足够的氧结合形成磷氧化物,只能与氢结合生成磷化氢。
换句话说,是“缺氧”造就了这场化学奇迹。
第二种假设更具戏剧性:磷可能来自它的“邻居”——那颗白矮星。
白矮星是恒星生命的“遗骸”,在某些条件下会吸积外层气体并发生新星爆发。这样的爆发可能在几千年前释放出磷元素,并被邻近的棕矮星捕获,从而在它的大气中留下化学印记。
这就像一场“恒星馈赠”,一颗垂死的星,向另一颗星送去了生命的原材料。
![]()
磷化氢在地球上与生命活动有关,因此它常被当作“生物标志物”。
但这次的发现提醒人们:并非所有的磷化氢都与生命有关。它可能是自然化学反应的产物,也可能源自恒星爆炸后的残留物。
亚当·伯格瑟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希望用磷化氢来判断系外行星是否存在生命,我们就必须先弄清楚——它是怎么在没有生命的环境中产生的。”
沃尔夫1130C给出的答案,也许能重塑人类对“生命信号”的理解。
曾经的“金星疑云”
这次发现,也让人想起2020年那场轰动全球的“金星磷化氢事件”。
当时,科学家声称在金星大气中探测到了磷化氢,引发了“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狂热猜测。后来多次验证发现那可能是观测误差,但它揭开了一个重要命题:我们对磷化氢的化学路径仍知之甚少。
如今,沃尔夫1130C的信号让这个命题再度被提上日程——它提醒我们,在寻找外星生命的路上,“生命气体”的定义也需要不断更新。
![]()
研究团队计划继续使用韦伯望远镜,观测更多像沃尔夫1130C这样“金属贫乏”的棕矮星,看看磷化氢是否普遍存在。
如果确实如此,那说明磷化氢的形成与金属含量密切相关,而不仅仅与生命有关。这将为理解早期宇宙的化学结构提供全新视角。
一颗距离地球54光年的棕矮星,在寂静的宇宙中释放出微弱的磷化氢信号。
它不一定预示生命,却提醒我们:生命所需的化学基石,可能早在宇宙最初的尘埃中就已存在。
人类正在用韦伯望远镜,读懂这些被时间掩埋的“元素故事”。
生命的秘密,也许并不遥远,它可能藏在一场古老恒星的余烬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