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百千万工程”中山答卷:解码强村富民协同发展新路径

0
分享至

累计改造农房超6万户,国庆旅游收入增长14.32%,涌现17个集体收入“亿元村”,城乡收入比连续十一年保持全省最优……这一系列数字,勾勒出中山市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在中山,镇村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三年来,中山以人居环境整治重塑乡村肌理,以农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从“美起来”到“旺起来”再到“富起来”的乡村发展之路。

环境

累计改造提升农房超6万户

“做梦都想不到,我的房子能变得这么漂亮!”78岁的梁婆开心地望着被粉刷一新的墙面。



走在三乡镇塘敢村,地面始终保持洁净,房前屋后的红花绿植让人心旷神怡。村里还巧妙地将一片曾经杂乱无章的荒地,转变为塘敢十二勇士主题公园。塘敢村是三乡镇全面落实“三清三拆三整治”的一个缩影,通过“镇领导包村+村‘两委’包片+网格员包户”包干机制,搭配“天上无人机巡+地上网格查”监督体系,三乡镇成功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镇。

“三清三拆三整治”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措施,通过改善村庄环境、提升乡村风貌,能够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三年来,中山已经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攻坚大会战等多轮攻坚行动,全员全域开展见缝插绿,持续打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城乡。



全域工作如何推?中山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一房一方案”加强乡村规划设计,突出地域特征、民居风貌、乡土文化等。改造资金哪里来?中山通过“政府出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社会资本出一点、村民出一点”推进存量农房改造提升。目前,全市累计改造提升农房超6万户,2024年全市所有省级典型培育村全部完成农房风貌改造提升任务。

在“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基础上,中山加大绿美生态建设。在火炬高新区,已经制定城乡绿化、森林城镇建设5年规划方案;摸清植绿空间,形成374个绿美点位图与任务表;通过“指尖”植绿、“码上”管护等方式,发动党员带动群众超1.5万人次参与绿植管养。在小榄镇,探索“商协会+村(社区)”协同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主题林、景观带与示范点。


作为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古城,侨房古建、古树、古桥……都构成中山村庄的特色风貌。三年来,中山多途径活化利用侨房老房,探索公告、公示、公证等“三公”确权等机制,累计活化利用侨房341间;深入推进古树名木保护,为468株古树、26株名木及94株古树后备资源完成统一挂牌,购买古树保险并建立“一树一档”健康台账;大力推进古桥修缮、活化利用,开发情人岛、生态农业园等系列项目,将古桥融入旅游动线,丰富乡村业态。

漫步于今日的中山乡村,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图卷正在徐徐展开。通过“长长久久”的机制保障与多元参与,中山的乡村从“面子”到“里子”都真正“美起来”“活起来”。

产业

农文旅融合国庆假期收入上升14.32%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镇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山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以环五桂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为统领,构建“一人、一山、一城、三海、推进八大重点工作”的“11138”文旅产业格局。

巍巍五桂,泱泱岐水。五桂山位于中山市中南部,占地面积近300平方公里,是大湾区黄金内湾中的生态宝地、天然“绿肺”,拥有10处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依托五桂山,中山大手笔谋划总面积701平方公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引领区,串联8个镇街、36个行政村(社区),打造孙中山故居、香山古城、金钟湖、崖口村、冲口—左步、桂南—雍陌等十大片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中山的文化名片,近年来景区通过升级孙中山纪念馆、优化片区交通组织,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感。2024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观众数量达510万人次,在全省博物馆中位居第三名。在流量托举下,中山加快盘活周边农文旅资源,一方面对翠亨村、百石岗村等周边村居开展环境升级;另一方面推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与中山影视城等联动打造,丰富消费场景、服务供给,让人气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香山古城片区是中山的城市客厅,历经800余年风雨,古城格局渐被侵蚀。中山坚持修旧如旧、修旧如初,以绣花功夫推进孙文西路步行街抢修、保护、活化、利用,为百年老街修复肌理、强筋健骨。今年9月28日,孙文西路步行街已焕新开放,老石岐重现活力。

在中山,不少镇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大涌红博城,借鉴西安大唐不夜城打造岭南戏剧城,再现千年隆都文化;曹边—北台,利用北台溪、詹园4A级旅游景区串珠成线,打造山水相印的“十里画廊”;古鹤-雍陌,以青石板街、清代民居为特色的建筑保留至今,形成岐澳古道传统古村落风貌带。



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山推动单点观光向全域休闲旅游转变。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中山市累计接待游客389.28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341.8万人次,上升13.89%。其中,接待过夜游客47.79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42.1万人次,上升13.52%;实现旅游收入22.51亿元,较2024年同期19.69亿元,上升14.32%。

增收

实现村集体收入超1亿元村(社区)17个

让乡村经济旺起来,让村民生活富起来,是“百千万工程”的奋进方向。中山通过探索乡村发展与运营新模式,做大做活资源文章,激发内生动力,加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小榄镇围绕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在全省率先开展镇域内结对帮扶,11个富裕村(社区)和镇属企业经过3年投入,助力6个经济薄弱村(社区)村一级集体收入较2021年增长约20%。



黄圃镇通过“工改”,显著提升村集体收入:在马安村成功落地了首个“村企合作”项目,构建起“土地增效、产业升级、集体增收”的良性循环;大岑片区“工改”打造千亩“家电岛”,改造完成后每年预计将比原来增收约500万元,村民小组的纯租金收入比改造前增加4-5倍。

三角镇光明村依托全域土地整治契机,推行“连片规划+统一发包”机制:统租统管1700多亩鱼塘,发包均价达3300元,实现村民与集体收入“双向增长”。此外,光明村围绕“点亮水岸,映照星河”核心定位,形成2公里滨水夜间网红打卡点,激活乡村夜经济。

数据显示,目前,中山已经实现典型镇培育全覆盖,96个村入选省级典型村培育名单,12个镇登上“2025镇域经济全国500强”榜单,小榄镇跻身全国17强。2024年,全市实现村集体收入超1亿元村(社区)17个、超5000万元村(社区)47个,300万以下涉农村(社区)较2023年减少21个;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万元,居全省第2,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4:1,连续十一年保持全省最优。

与此同时,中山稳妥推进村组统一核算、统一经营,探索村集体提留公积公益金更多用于村居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平台一体化改造升级,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当优良的生态底色、独特的乡村文脉与科学的规划运营深度融合,乡村已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空间,而是转变为汇聚产业、文化与乡愁的共生平台。这种融合不仅重塑了乡村风貌,更重构了乡村的价值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吕婧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吴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方都市报 incentive-icons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
582863文章数 358575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