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赏秋的正确路线是什么?
现在,北京的赏秋进入最高峰。但现实情况却是:早早赶地铁,排队一小时进不了景区。人们从城东挤到城西,只为站在山腰,与成百上千台手机一起对准同一片红叶。人们心里肯定有困惑,这北京的秋天,还有哪里可赏呢?
![]()
图为在香山排队的游客
人们会打开各种平台搜赏秋路线,得到的多半是“热门、更热门、最热门”,果然只要点赞高的,都是人比红叶多。大家追着同款网红路线转圈,自然越挤越堵。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把视野从网红景点中抽出来呢,对于有三千年建城史的北京来说,其实可以试着把问题交给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因为它自带一位“深度研究助手”,用完后,发现这位助手简直是高手。
![]()
“深度研究助手”是一款基于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等技术构建的自主型AI智能体。
它能对识典古籍平台收录的3万多部古籍进行知识挖掘与深度语义化分析。像资深学者一样在古籍中寻找并提炼知识点,将散落在不同典籍中的碎片化信息,系统梳理成清晰的表格、图表与研究报告,过程只需要几分钟。
![]()
【深度研究助手提供的分析】
恰好,识典古籍平台在近期上线了“北京旧志数据库”,各区县的方志都实现了数字化。
深度研究助手可以几分钟生成可溯源的“古籍版北京赏秋地图”。每一个地名都附可点击的引文出处,能回到原文上下文。挖出的都是“文献印证的小众去处”,帮我们绕开扎堆。
![]()
![]()
【深度助手将古籍提到的地点列在现在地图上】
深度研究助手对明清古籍的量化统计,首先在红叶景观上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
现代人赏秋认准香山,而古籍文献揭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论自然规模和震撼程度上看,西山才是“红叶之王”。
深度研究助手通过对《[光绪]顺天府志》《钦定日下旧闻考》等核心文献进行“规模量化值”与“文人题咏数量”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明确的结论。
![]()
【深度研究助手分析】
香山寺虽然是文人最爱前往的地点之一,题咏数量高达11次,是明清时期秋日游赏的人文核心地。但它在古籍中多描述为“寺内万枫”,红叶景观依赖人工栽培,其“规模量化值”只有8。它更像是精致的盆景,适合文人墨客静心吟咏。
正如明代学者刘侗在《帝京景物略》里描绘的:“秋老香曲路高深霜叶”,强调的是幽深路径与霜叶的美景。
![]()
【静宜园二十八景卷 | 故宫博物馆馆藏】
而西山则完全是另一种气魄。AI数据显示其“规模量化值”高达20,这源于古籍对其“绵亘二十里”的广阔区域描述,以及“千林红叶”的震撼景观。
西山这种大规模的区域景观,更能给人带来铺天盖地的视觉冲击力。如果你想看“众山红遍”的宏大秋景,识典古籍告诉你,应该去西山:即现在的西山风景区和香山以西的山脉区域。
还有哪些赏秋去处?
深度研究助手从浩瀚的古籍中,挖掘出了几处极具趣味的秋日游赏地点,以及可参考的出游路线:
1.陶然亭:北京最早的公共园林
陶然亭位于正阳门外西南黑窑厂慈悲庵内,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北京著名的园林。秋日的陶然亭,"菊花盛开、湖水澄清、柳树泛黄",吸引了文人与市民的共同游赏。《[光绪]燕京岁时记》载:"文人在此赋诗饮酒,烤肉分糕;市民在此赏花、游船、听戏",描绘了陶然亭的多元场景。
路线建议:陶然亭公园环湖慢行线——南岸菊园—北岸湖心亭,避开主门正对人流,傍晚逆光最宜观菊。
2.高粱桥:京西水乡的秋日气象
高粱桥一带风景如画,两岸垂柳成荫,稻田荷池遍布,是明清时期北京西郊著名的踏青胜地,曾有“京师最胜地”之称。明代学者刘侗、于奕正所撰的《帝京景物略》卷三记载了文人的闲适情怀:“秋日游高粱桥,两岸皆杨柳,秋水澄清,游鱼可数。”寥寥数语,勾勒出水畔秋景的澄清与宁静,是古人感受秋意静谧,放空心境的好去处。
路线建议:西直门外高粱桥起步—沿高粱河步行至紫竹院南门,全程树荫成行、行人稀少,是重现“闲步郊原”意境的低调路线。
3.蓟门烟树:从元大都到现代城的时光断面
蓟门烟树位于北京西北郊,为"燕京八景"之一,以"秋日烟景"闻名。元朝时,这里是元大都的西城墙北段。明军攻陷元大都后,将北城墙南移,这段夯土城墙逐渐荒废。随着时间的推移,废弃的夯土城墙遗址上树木丛生,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每逢春天或细雨蒙蒙时,这里烟霭浮动,树影婆娑,景色朦胧而凄美,因此得名“蓟门烟树”。《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九载:"秋日蓟门烟树,烟雾缭绕,似有若无",描绘了秋日蓟门的朦胧之美。文人在此游赏,不仅欣赏自然景观,更怀想历史,留下了"蓟门烟树里,怀古意无穷"的诗句。
路线建议:德胜门外蓟门桥—健德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北段;雨后或清晨观“烟树”最佳,逆光时分尤显朦胧之美。
4.天宁寺:钟声与红叶之间的老城秋景
天宁寺位于广宁门外二里许,始建于隋代,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光绪]燕京岁时记》载:"每届重阳,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天宁寺塔是市民登高的热门选择。天宁寺塔高二十七丈五尺五寸,登塔可远眺北京城的秋日景观——"西山的红叶、城里的炊烟、护城河的秋水"尽收眼底。
路线建议:天宁寺—法源寺城内半日秋,串联牛街美食。
5.潭柘寺:帝王寺庙与千年银杏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是北京最古老、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民间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谚语,足见其历史地位之高。 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一种灌木),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并沿用至今。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将其定为“敕建”皇家寺院,规模宏大,地位崇高,素有“京都第一寺”的美誉。
![]()
潭柘寺银杏
路线建议:潭柘寺—戒台寺双寺连线;工作日清早入寺。
*注:以上现代定位为大致对照,以古籍语境与地志线索对应,具体点位可在深度研究助手内查看,并叠加当下交通信息再行规划。
研究本来就是为了服务生活
时间维度本身能去中心化。当我们只把视线停在现在的“热搜”,一定会涌向同一样的地点。
古籍提供的是三百年的信息:秋天不是只在一个山头,而在一条山脊、一条水系、一环城郊。这使得路线天然分散,让你在更长的地理带上遇见秋天,避免人挤人的尴尬。
过去要考证一个地名,需要读好几本书、翻半个月,现在深度研究助手几分钟就能给出“出处,原文,坐标,路线”四件套。这得益于背后的平台与技术的进步。
识典古籍是字节跳动联合北京大学共同打造的公益性古籍数字化平台。平台整合了字节跳动的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北大的学术与整理能力,目标是推动古籍的整理、研究与利用。
识典古籍建设了包含36000余部古籍的阅读平台,并上线了全文检索、可溯源引文、跨书聚合、AI分析等功能;同时建设覆盖古籍整理全流程的智能整理平台,让整理工作在AI辅助下更高效。平台不仅有网页版,也有App,让使用更为便捷。
![]()
【识典古籍的网页版】
你可以查询“赏秋路线”,也可以问“九城重阳风俗对照”了解历史,或者问“明清京城茶馆分布”,找出一条专属于你的探城路线。
研究从来不只是论文的终点,或许它一开始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
关注这个传达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