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福建舰服役之后,阿权总能看到不同军事博主的解说,而这些声音夹杂在一起,也让阿权有了大胆的想法。
航母弹射技术始终跟着舰载机发展迭代,从早期的简单辅助到成为现代航母的核心战力支撑,每一步都关乎作战效率与飞行安全。
如今我国电磁弹射的出现,本就改写了舰载机起飞的传统模式,让高效平稳成为可能,备受飞行员的青睐。
![]()
可同样是电磁弹射,不同技术路线却走出了天差地别,就比如美国现在,弹射F35始终是美军的一大心结。
阿权现在有理由认为,我国的电磁弹射就是世界第一,那美国的弹射技术为何如此吃瘪?
![]()
航母弹射技术的发展,本质上是跟着舰载机和作战需求“进化”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前,航母根本不需要弹射器:那时的航母都是平直甲板,战机多是螺旋桨机型,重量轻、升力好,哪怕载重稍大,往后挪一挪就能获得足够的起飞距离。
就像二战时美军B25轰炸机从航母起飞轰炸东京,靠的就是平直甲板的长度优势,第一架起飞的战机最惊险,因为可用甲板最短,而最后一架则能借助全长甲板轻松升空。
![]()
直到喷气式战机出现,弹射器才从“可选装备”变成“刚需”。
喷气式战机又重又快,加上斜角甲板和挡焰板的普及,起飞甲板长度被大幅压缩,没有弹射器,战机根本无法满载起飞。
早期的液压弹射器只是辅助,二战后期蒸汽弹射器逐渐成为主流,而这一用就是几十年。
但蒸汽弹射的短板其实很明显:靠高压蒸汽推动滑块,压力控制精度差,对飞行员和战机都是“硬冲击”。
![]()
更关键的是,蒸汽弹射需要庞大的锅炉和大量淡水,烧水蓄压耗时久,两次弹射间隔长,直接限制了航母的战机放飞效率。
而且高温高压的蒸汽管道维护复杂,还会腐蚀设备,间接增加了航母的运维成本。
电磁弹射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些痛点。
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利用通电导体产生的电磁力,平稳地给舰载机加速。
但这看似简单的原理,背后是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的巨大突破。
![]()
相比蒸汽弹射,电磁弹射的优势肉眼可见:加速过程平稳柔和,不仅让飞行员更舒适,还能减少战机结构的疲劳损伤,延长舰载机的使用寿命。
不需要锅炉和大量淡水,大幅简化了航母的动力系统设计,节省出更多空间用于搭载燃油、弹药。
更重要的是,它的弹射力度可控性极强,能根据不同机型、不同载重精准调节,从轻型无人机到满载的重型舰载机都能适配,而且两次弹射间隔短,放飞效率直接翻倍。
对航母来说,战机放飞效率就是战斗力,快速形成作战编队的能力,能让航母在海战中占据绝对主动。
![]()
目前全球只有美国福特号和中国福建舰搭载了电磁弹射技术,但两者的技术路线却截然不同,而这也决定了彼此的使用体验和战斗力。
美国福特号采用的是中压交流系统加飞轮储能的方案,简单说就是把电能转化为飞轮的机械能储存起来,弹射时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驱动滑块。
这种方案的问题很突出:飞轮是机械结构,不仅需要时间加速储能,二次弹射准备时间长,还存在机械磨损、维护复杂的问题。
而且电能和机械能的转换过程中损耗大,导致弹射力度的可控性不足,这也是福特号频繁爆出故障率高、无法弹射满载F35战机的核心原因。
之前有说法认为美国福特号饱和状态下能弹射310架次,但每次弹射都并非满载,况且是不顾忌航母承受能力范围下的预测。
若真到战时,满载战机的情况下,昼夜起飞量将大大减少,且为了不伤害航母,阿权认为福特号单日弹射最多不会超过100次。
![]()
就像集体宿舍里突然开大功率电器会导致电压不稳,福特号的交流电网无法承受电磁弹射的瞬时大功率需求,只能靠飞轮“缓冲”,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中国福建舰选择的中压直流系统加超级电容方案,从根源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直流系统的优势在于,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会先整流成直流电汇入公共母线,所有用电设备都能按需取电,互不干扰。
哪怕电磁弹射瞬间抽取大功率电能,也不会影响航母雷达、推进系统等其他设备的运行。
所以我们每90秒就可以弹射一架战斗机,单日最高可以轻松弹射300架次,这是美军无法比拟的。
![]()
而超级电容就像一个“高压能量池”,能快速储存和释放电能,不仅响应速度快,还能精准控制能量输出,既保证了弹射的平稳性,又能根据战机需求调节力度。
所以我们能看到福建舰的舰载机起飞后直接平稳爬升,而不是像美国蒸汽弹射那样出现短暂下坠。
这种技术路线的差异,背后是中国科研的“务实创新”逻辑。
美国的方案更多是基于现有交流电力系统的改良,而中国则是直接瞄准核心痛点,选择了更具前瞻性的直流技术。
![]()
这不仅需要电力电子、储能材料等多领域的技术突破,更需要敢于突破传统的科研勇气。
阿权认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不是“跟风改良”,而是“直击需求”。
中国能在电磁弹射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离不开马明伟院士团队等科研工作者的长期深耕,更离不开国家对核心技术的战略投入。
这种投入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打造真正贴合实战、贴合使用者需求的装备。
![]()
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到奇妙积木的模型,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大国重器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的转变。
对飞行员来说,电磁弹射的“温柔”是安全感和战斗力的双重保障;对普通人来说,拼搭一艘福建舰模型,是对国家实力的自豪与认同。
![]()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科研人“啃硬骨头”的韧劲,是技术创新始终贴合实际需求的清醒。
福建舰的入列,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航母技术迈向更高水平的起点,随着电磁弹射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的航母战斗力还将实现更大跨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