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2时02分,谷神星一号(遥十九)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火箭一级、二级、三级飞行正常,分离正常,四级点火飞行510秒后,飞行末段异常提前关机,未能将卫星送入轨道,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对于本次失利,星河动力航天表示:向本次任务的客户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星河动力航天的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歉意。
![]()
图源:文章截图
今年以来,这是中国商业火箭第二次发射失败,8月15日9时17分,甘肃酒泉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监控屏幕突然闪烁红光。商业航天公司蓝箭航天研发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运载火箭在升空至180秒时突然偏离轨道,尾部喷出异常火焰后坠毁在戈壁滩。
![]()
图源:公众号截图
8月30日蓝箭航天召开了飞行故障归零评审会。经确认,故障定位于二级执行回路驱动器的高功率450V直流供电母线,在火箭二级飞行的低气压环境下出现电弧放电短路,进而导致控制执行机构故障,最终造成飞行失利。评审专家一致认可此次问题定位准确、改进措施有效,相关故障可归零。
与谷神星一号和朱雀二号应用场景相似的,是SpaceX在2010年6月4日首次发射成功的猎鹰9号,截至目前猎鹰9号经历了多次版本升级和技术创新,能够实现陆地回收、海上回收、将宇航员送入轨道等技术。与其相比,中国商业火箭任重道远。
中国商业航天头部企业集体IPO
今年以来,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多家企业相继启动上市程序,如果一切程序顺利,那最有希望成为中国商业火箭第一股的就是7月25日与中金公司签署辅导协议的蓝箭航天。
不难看出,中国做商业航天的企业现在普遍很缺钱,毕竟科技项目是个吞金的“无底洞”。据“上海证券报”分析,蓝箭航天近两年亏损均超过10亿元,头部公司的巨额亏损反映了商业航天产业“三高一长(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典型特点。
而蓝箭航天又在今年经历了碧桂园的“釜底抽薪”。2025年4月25日,碧桂园突然宣布,已达成出售蓝箭航天约11.063%股份的交易,总代价13.05亿元。此次交易完成后,碧桂园将不再持有蓝箭航天的任何权益。
2019年,当大多数资本对民营商业航天还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时,碧桂园创投却豪掷5亿元人民币,领投蓝箭航天C轮融资。2020年9月,碧桂园再次联合红杉、经纬等顶级风投,领投了蓝箭C+轮12亿元。
可惜碧桂园最终无法陪着蓝箭航天一起上市了,此时“抽薪”更多是为了生存在进行紧急套现。公告里那句简短的说明“资金用于保交楼项目建设”,道尽了碧桂园所有的无奈与急迫。
从缺钱的处境就能看出,中国商业火箭的发展任重道远。SpaceX的星舰今年已经炸了四回,马斯克照样直播庆贺“拿到宝贵数据”。 这源于中美商业航天的生存逻辑截然不同,SpaceX有NASA百亿订单兜底,而中国民营火箭企业主要靠风投输血。
中国商业火箭想要复刻SpaceX很难,其难点就在资金受限上。据多家媒体报道,SpaceX在2023年开始盈利,而SpaceX成立于2002年,中间历经21年,资本市场和特斯拉不知道给它输了多少血。
再比如,能够杀出重围的DeepSeek背后也有着雄厚的资金支持,创始人梁文锋在2015年就创立了幻方量化,旗下有宁波幻方量化、九章资产两家私募,2019年幻方量化的管理规模就破了百亿,2021年一度突破千亿大关。而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车企也一样,背后有着不少地方政府的大比资金支持。
很显然,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背后缺乏强大的资本靠山,IPO似乎就成了不得不选择的一条路。
和SpaceX差了多少?
聊到中国的商业航天和SpaceX的差距,“投资牛前景”的一句话非常恰当,中国正以政策驱动的稳健步伐追赶,而SpaceX则继续以技术颠覆的姿态领跑。
SpaceX的猎鹰9号通过着陆腿回收已实现成熟复用,尽管回收后需要约50天的维护才能再次发射,但已经将单次发射成本压缩至 3000美元/千克。2024年10月13日在星舰第五次试飞中,首次尝试超重助推级“筷子”捕获回收取得成功。
![]()
图源:中国航天
“投资牛前景”表示,通过地面机械臂直接抓取返回的火箭助推器,不仅省去了沉重的着陆腿结构(约损失4吨运力),更将复用间隔缩短至小时级,单次使用成本仅2万元,相比着陆腿方案降低了30倍。
反观国内企业,2024年9月,深蓝航天曾进行星云一号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但一子级箭体在飞行试验的最后着陆阶段发生异常,未能取得成功。
同月,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成功实现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朱雀三号首飞试验任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加注合练与静态点火测试,并返回技术区检测维护;第二阶段以入轨发射为主要任务目标,同步尝试一子级回收。
在卫星组网领域,差距与追赶同样明显。目前SpaceX的星链星座已实现全球覆盖累计发射卫星超过1万颗,据独立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追踪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0日星链卫星在轨8680颗,其中业务化运营7448颗,其余卫星多已受控离轨并在大气层烧毁。
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2025年1月发布的消息显示,目前,我国在轨卫星超过千颗,其中近半数为商业卫星。明显与SpaceX存在不小的差距。
中国商业航天起步晚,脚步落后在正常不过了。如今追赶也不算晚,大航跃迁创始人陈曙光在活动中曾表示:“2024至2030年是中国民营企业研发可回收火箭的黄金时期,因为从技术、发动机、发射场、供应链、卫星市场和人才储备来看,早期不具备这个条件,而如今产业链已经初步繁荣,为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发提供配套支撑。”
但“投资牛前景”也指出了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或许到2030年我们会发现,中国商业航天与SpaceX的真正差距不在技术指标上,而在是否建立了可持续的商业闭环。既能获得政府支持,又能在市场中盈利;既能追赶先进技术,又能创造独特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