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刚刚,第26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出炉,哪些作品入选?

0
分享至

本文好书多多,建议收藏!

商务君按:今天,第26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出炉,《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等10部作品入选。

11月11日,第26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揭晓礼举办。


《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要有光》等10本图书获选本届“年度十大好书”;《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荣获“年度好书榜单·读者榜”“年度好书大赏·评委榜”。今年新增了“最具潜力新作”“最具潜力出版品牌”两大奖项,《还可以的金女士》荣获“最具潜力新作”奖,“最具潜力出版品牌”奖由新行思摘得。

揭晓礼现场还颁发了“年度致敬单元”系列奖项。

年度致敬作者

朱锐


年度致敬译者

黄雪媛


年度致敬出版人

肖海鸥


肖海鸥与艺文志的故事请戳:

年度致敬出版机构

广东人民出版社


最具潜力新作

《还可以的金女士》


《还可以的金女士》编辑手记请戳:

最具潜力出版品牌

新行思


新行思主理人杨全强的创业故事请戳:

年度好书榜单

评委榜、读者榜:《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年度十大好书


《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


作者:扎十一惹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是“90后”彝族女性扎十一惹的34年人生自述,以亲历者视角记录了从云南深山寨子到大城市、从花腰彝族到多民族环境中,西南山村两代女性私人生活的变迁,收录了曾感动百万网友的《大专课堂上老师教我们洗澡》等内容。以个体视角见证少数民族地区的当代变迁,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读懂岁月里的温柔与成长。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作者:朱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最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最后的十日对谈,以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最后一门哲学课,汇集了他在哲学研究领域30余年的思考。

从大学教室到安宁病房,他将最后的时间转为生命的渡口,用哲学的理念和生命的实践阐明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死亡的积极性的理解,从古希腊“练习死亡”的哲辩到庄子“大化流行”的生死观,从存在主义困境到爱的终极释义,希望给予读者一个多元的生命视角,重新理解生命、理解生活、理解自己,用哲学和艺术的态度来直面生活中的终极挑战。

《要有光》


作者:梁鸿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是非虚构代表作家梁鸿继“梁庄三部曲”之后,沉淀5年,又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

梁鸿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被困住的少年——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她用3年时间,足迹踏遍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农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孩子、父母、教师、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记录他们真实的声音,试图呈现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图景。

这本书写给孩子,也写给父母,以及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一个人。我们都需要勇气与希望,去倾听彼此的呼唤,去守护那些努力走出泥淖、渴望春天的少年。

《陈寅恪四书:〈馀生流转》〉〈古调犹弹〉〈世外文章〉〈尔尔区区〉》


作者:张求会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近20年来,中国知识界催生了一轮又一轮颇具震撼力的陈寅恪热,至今热度不减。随之而来的是研究陈寅恪的文章、著作层出不穷,此中良莠不齐,各种“动因”,让作者如鲠在喉,不得不发。

这部《陈寅恪四书》,最能体现作者“无征不书”的治学宗旨,或钩沉拾遗,或发皇心曲,或激浊扬清,或正视得失,可为研究陈寅恪提供典型范例与独特兴味。

《后院观鸟》


作者:[美]谭恩美/著,李倩/译

出版社:海峡书局




2016年,64岁的谭恩美开启了自己的观鸟与画鸟生涯。本书收录了她2017—2022年5年间对自家后院鸟类的绝妙观察。全书以日记形式呈现,精选百余幅作者亲绘的精美插图及观察速写。谭恩美在书中重拾童年惊奇,记录无数转瞬即逝的瞬间,以其一贯的文学性及对自然、日常生活与人类社会的深入思考治愈人心。

《我播种黄金》


作者:唐诺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我播种黄金》是“天下第一读书人”唐诺顺时间之流随机取于瘟疫日子里的阅读,是他意外进入的全新写作阶段,“我得学着使用各种形式如拆解开自己,才有机会触及过去一直写不到的、抓不起来的那些东西”,“这本书最后半年左右的书写,的确是我多年来很难有的书写享受时日”。

这一次,我们将读到格林、勒卡雷、福克纳、麦尔维尔、屠格涅夫、塞万提斯、赫尔岑、塞林格、王尔德、三岛由纪夫、林芙美子、夏多布里昂、房龙,还有《圣经》。

我们仍相信,小说世界那点将信将疑的自由,令我们踏上更准确、更丰饶的路,把瓦解掉的自己一点一点拼合回来。

《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红楼梦〉中的导演课》


作者:徐皓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徐皓峰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作为作家兼导演,他凭借深厚的文化研究功底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从文学与电影的双重视角重新审视这部经典。书中,他不仅梳理出全新的人物关系与荣宁二府的另类样貌,还将曹雪芹与希区柯克等世界电影大师作比较研究,揭示《红楼梦》的艺术高度与创作原貌。通过细节捕捉与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徐皓峰厘清了后世误读,展现了原著的多重魅力。

《旧庙新神:晚清变局中的孔庙从祀》


作者:段志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清末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清初三大儒从祀孔庙事件入手,描绘近代变革大潮冲击下的孔庙从祀及其应对举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思潮”与“传统思想”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展现传统文化如何自我更新,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今天进一步焕发生机提供借鉴意义。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作者:吴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文化抗战史。作者从书籍史的角度切入抗日战争,重现一介书生郑振铎在1937年至1945年留守上海的日常生活史,讲述他在深陷被敌伪追捕、生计无着的极端环境中,如何为国家抢救珍本古籍,机智躲避来自敌方和己方的明枪暗箭,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坚守在文化抗战的第一线。

作者历时15年深入日本各藏书机构,挖掘众多日方视角的新文献,钩沉郑振铎及“文献保存同志会”诸同人与敌争夺典籍珍笈的危险处境和复杂局面,抉发中日学者怀揣各自心思争夺古籍善本的历史隐微。

为国家赓续文脉,于乱世显证情怀。本书既是一个人的抗战史,也是一幅书生报国的文化群像。

《人类世的宇宙论:泛心论、万物有灵论与后人类主义的局限》


作者:[挪]阿恩·约翰·维特勒森/著,张若愚/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本书探讨的是经典哲学问题:物质与心灵,或者说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问题。在作者阿恩·约翰·维特勒森看来,这个经典问题在人类世的时代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面对人类与自然的决裂、物种的灭绝,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迫切;哲学理论从笛卡尔开始就误解了物质世界,或者广泛的自然世界,而忽视了物质世界具有的意识维度,从此在人类的实践上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本书探讨了一幅新的宇宙论图景,万物有灵论,即实践中的泛心论,从哲学、人类学、物理学等角度,重新思考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分裂与融合,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年度十大好书”入围书目

除上述获得“年度十大好书”殊荣的10本图书外,还有20本入围好书同样值得关注(排序不分先后)。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作者:许知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许知远五卷本传记作品《梁启超》的第一卷,讲述了梁启超从1873年在广东新会茶坑村降生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的25年人生。

梁启超这个来自广东南部一座乡间孤岛的岛民,在清朝稳定的结构中读书、成长、参加科举,又敏锐地察觉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冲击,偕同师友作出反应。他拜康有为为师,主笔《时务报》,执教时务学堂,参与戊戌变法,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许知远追寻梁启超的足迹,从新会、广州到上海、北京、长沙,在复原人生轨迹和时代风云的同时,展现了一代人的焦灼与渴望、勇气与怯懦。

本书曾以《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为名于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此次修订15万字,特别删去了一些冗余艰涩的文言,统一用公历纪年,表达更为流畅、成熟。

《少女中国:“女学生”的一百年》


作者:[日]滨田麻矢/著,高尚、乔亚宁/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以空前速度实现国家富强的近代中国,“中国少年”“新青年”等就成为用来描绘崭新中国时不可或缺的口号。中华民国以来,描写青年成长的教养小说变得盛行起来。但潜意识里,这些“少年”“青年”往往指的是男性。少女们有时会被鼓励成长为可用之材;有时又会被要求回归家庭,成为后方的某种支援力量。可以说,女性是长时间以来被文化政治遮蔽的群体。

在近代女子教育开始发展的背景下,少女们离开原生家庭,有了自我探索的机会,去决定未来的生活方式。本书将依托具体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从五四开始到现在的百年间里,离开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们是如何发现自己的落脚点,以及她们的奋斗又是如何被男性作家看待的。

《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949


作者:[美]马钊/著,孔祥文/译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1937—1949年,北平深陷重重危机。日伪的统治、战乱的动荡、经济的崩溃以及各种运动严重冲击着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秩序,百姓生活愈发艰难,传统婚姻家庭关系也因此摇摇欲坠。

本书借助档案馆里保存的海量民国时期司法案卷,透过历史的尘埃,还原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境况与内心世界。对于档案中频繁出现的“通奸”“诱拐”“重婚”等法律案件,作者试图揭示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战时经济失衡、粮食供应匮乏,使传统上依赖丈夫养活的妇女陷入绝境——种种犯罪行为,实则是她们迫于生存不得已采取的自救手段。不同于同时代活跃在公共领域的精英女性,这些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贫困妇女,只能借助市井“潜规则”,在法律和制度的缝隙中谋取生路。她们的经历满载底层小人物的血泪心酸,却也呈现出一段被宏大叙事忽视的真实历史,以及一个建立在非正常经济基础之上、借由邻里关系网络运转的城市下层社会。

《覆巢之下:一位江南士绅的日常生活与明清鼎革》


作者:朱亦灵

出版社:中华书局




顺治三年春,在兄长因抗清罹难后,死里逃生的嘉定士绅侯岐曾始以“半生道人”之名作日记,“以备后人稽考”。透过日记观察侯岐曾“奉母保孤”的“遗民”生活,诗书游戏只是短暂的慰藉,与疟疾的抗争亦无成效。清廷的打击步步紧逼,侯岐曾竭力调度社交网络,却也无力改变大局。虽然心怀故国,他却对复明运动持谨慎态度,并无殉死决心。但最终精神趋于崩溃的侯岐曾还是卷入“松江之变”,家破人亡,成为明清易代史上又一幕悲剧。

本书引入日常生活史的视角,较完整地还原了晚明士绅真实的生命图像,展现了侯岐曾的求生渴望与赴死结局之间的张力,在学术理性之外亦饱含人文温情。

《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


作者:刘永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讲述了发生于19世纪徽州一个普通乡民的生活世界的故事。作者在细致解读这个主人公及其家人留下的长达40年的日常行事纪录的基础上,以其生命历程为经,生活世界为纬,全面再现了这个世界的不同面向——从农田耕作到商品贩卖,从饮食、穿着到关系、人情,从时空感知到读写实践,从仪式展演到政治体验——及其变动趋势。本书力图有机结合整体史分析、微观史诠释及民族志方法,近距离观察国际贸易、王朝制度、区域社会及个人决策等不同因素在塑造乡民生活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讨大变革时代一个普通民众的历史际遇及19世纪中国乡村的变与不变。

《崩盘: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


作者:[加]卜正民/著,陈佳臻/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维系了276年的大明王朝为何在17世纪中叶轰然崩塌?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从气候史的独特角度切入,论证小冰期的极端环境如何突破帝国的生存阈值,在“崇祯能力不足、满人南下等造成明亡”的传统叙事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约14世纪,北半球的气候开始转寒,17世纪达到顶点。在这3个世纪内,间歇性的干冷以及17世纪40年代左右的持续性干冷气候一步步摧毁了明朝的农业根基,使其从永乐年间的局部饥荒滑向崇祯朝全国性的粮食体系的崩溃。

卜正民教授通过大量的私人账簿、方志、笔记等资料,量化分析粮价飞涨与生存成本的飙升,完整呈现了明人对生活环境、物价(尤其是粮价)等的感慨以及气候变动下人民生活的困难。全书逻辑缜密,层层推进,论证了气候变化对明朝政权的影响,作者认为气候往往设定了人们生活的极限,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所有人,至少会引发一场经济和社会危机,很可能会引发一场政治危机,这一认识对理解前现代国家的脆弱性,以及气候波动对国家的影响,都具有深远的启示。

《秦汉史讲义》


作者:秦晖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秦汉史”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

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金银器的春秋》


作者:扬之水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金银器的春秋》是著名学者扬之水在金银器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也是一部探索金银器审美取向与时代风貌的力作,作为“文物看中国”书系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

本书聚焦唐、宋、明3个金银器发展史上的璀璨高峰,旨在讨论金银器进入中土后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潮流和风习之下成为“艺术与生活中的艺术”。在叙述路径上,作者以纸上文献观察地下文物,将所得成果串以纹样,付以严肃的考据和疏丽的文字,用独特的视角考量历史时期观念与金银器审美取向塑造之间的联系,讨论金银器造型与纹样的设计意趣及其取向的流变。

《凡人琐事:我的回忆》


作者:章开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的回忆录,也是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全书用60万字,100多个小节,50余幅插图,完整再现了作者从世家少年、流亡学生到民主青年,从出任大学校长而力行改革开放,再到主动辞去荣誉回归布衣学人的人生经历。书中出现的人物多达百位,长辈家人、师长前贤、中外学人,作者以流畅亲切和忠实客观的笔调写下与此有关的回忆,读来令人倍感温情。这些被作者谦称的“凡人琐事”,不仅折射了百年来的世事风云和几代人的人生际遇,也记录了近百年中国社会世变中不可抹去的亲历者的踪迹。

《盐与唐帝国:唐代的盐法、财政与国家复兴》


作者:吴丽娱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收入专论15篇,另附散记2篇。全书以盐政盐法为导从、为脉络,展示它们与唐代国家财经政策及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写作和立论方面力求转换角度,观察问题从国家政治经济的整体立场与核心举措出发,并力争从盐政和物价的分析中发现中古社会中已为前人认识和运用的规律。

《中国记事:1912—1928》(全两卷)


作者:王笛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西方人的视角——观察大变革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西方外交官、作家、学者、记者、旅行者,如芮恩施、杜威、鲍威尔、赛珍珠、司徒雷登、史迪威、阿班等人,从北京、南京、上海到广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记载了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民生百态的深入观察和了解。书中配有48幅珍贵图片,从视觉上把读者带回历史现场。

《成为张爱玲》


作者:黄心村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张爱玲笔下的故事余韵悠长,她本人也是一个传奇。本书讲述的是成为传奇之前的张爱玲:那时的她只是一个19岁的女学生,戴着厚厚的眼镜,会因为考试焦虑,会担心生活费,“很普通,很普通”。实在让人很难想象,4年后,她将成为那位睥睨人世的“孤芳”女作家。

黄心村教授钩沉史料,精读文本,凭借一手资料、文本互证等,栩栩如生地勾画出许地山、弗朗士等人在张爱玲世界的出现,让我们回到张爱玲静默但水汽十足的大学时代,回到那个浓烈、纷乱的战时香港,不动声色地讲解着何以“成为张爱玲”这一谜题的答案。

《叹为观纸: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


作者:赵洪雅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关于“纸”的历史著作,讲述了纸张这种在两千年前发明的简单之物,如何在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纸张从诞生到传播至全球的发展历程。

全书依托于考古文物、古籍文献等原始资料,立足于对史实的细致剖析,并辅以114幅图片,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纸的世界,一窥中国古纸之概略。

《当代文学十六讲:1949—1989》


作者:洪子诚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由学者洪子诚在B站的当代文学视频课集结而成,集中探讨了16个中国当代文学问题。它不仅是一门文学课程,更是理解当代中国人情感结构与文化变迁的钥匙。

本书较之洪子诚以前的著述,多了具体文本的分析解读。16讲课程从基本概念讲起,厘清争议和疑惑,话题涉及各家流派及多种文类。每节论述一个重点问题,如中篇小说概念的“发明”、当代文人的“另类写作”、难以归类的汪曾祺等。

洪子诚还引入新问题、新观点,探讨以往文学史中未充分展开或看法有变的问题。他用朴实易懂的语言,将围绕文学的当代史事讲透彻,展现出一位诚恳朴实、谦逊可爱的学者形象。

《中国艺术沉思录》


作者:李霖灿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著名美术史家李霖灿先生写给大众的美学启蒙书,以清新质朴的笔触、生动的故事见闻、专业的学术功底,拉近普通读者与静态、遥远、陌生的艺术作品的距离。

本书选取古画、书法、陶瓷、石头、线条、墨韵等22个有趣的主题,涉及作品门类、技法表现、人物、意境等多个欣赏维度,串联起300多件珍贵文物,抽丝剥茧,循循善诱,细致分析艺术作品美在何处以及如何体会与欣赏这些美感。在作者看来,人间万事万物,无不是画,皆可用欣赏艺术的眼光去感受。通过欣赏艺术,可以看见历史,深入中华文化的根源,亦可以领悟人生,发现平凡日子中的无限乐趣。

《如此陌生而奇异:感官与审美的地理学》


作者:[美]段义孚/著,王如菲/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集中探讨审美的一本著作,生动展示了感觉与美在我们的个人及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书的探索由个人与其物质世界的关系开始,随后一步一步深化,从对构成审美体验的基本要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逐一检视,逐渐过渡至对更广泛、更复杂的人类活动的探究,包括艺术、建筑、文学、哲学、音乐等。作者的关注焦点由此落到善与美的关系上:审美亦为一种道德力量。段义孚分别探查了审美在4种不同文化中发挥的作用——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中国文化、中世纪欧洲文化和现代美国文化,并试图建立一种积极的眼光:尽管人类有种种愚行,但文化的要旨总是在于使人抵达更好之处。

《鸟类启示录:一部文化史》


作者:[美]博里亚·萨克斯/著,陈盛/译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你凝视一只鸟,目光随着它盘旋、摇曳、飞升、俯冲,一时间觉得无比自由,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开始消弭,尽管只有片刻。

博里亚·萨克斯将这样的共鸣时刻命名为“鸟的启示”,事实上这样的共鸣古已有之,无形中塑造了人类的自我身份认同和人类文化。在《鸟类启示录:一部文化史》中,他将鸟类学、绘画、雕塑、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诗歌巧妙编织,描摹了人鸟之间这种精神亲密关系。这是一个人类文明与大自然命运交错、共生的迷人世界。从信使、神明、宠物,到缪斯、计时员、狩猎伙伴,从鸟类身上,人类寻找自己的影子,也看见了自己渴望成为的样子。这种联结如此紧密,以至于一个没有鸟的世界事实上意味着人类的末日。

《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


作者:李开元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刺秦》是秦汉史专家李开元教授的新作,从历史考证的视角,解读《史记》名篇“荆轲刺秦王”的真伪虚实,邀请读者一道做一番历史侦探破案的尝试,将事件涉及的多位历史人物、种种历史事件抽取出来,结合新素材,重新描绘一幅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画卷。在此基础上,李开元教授做出打破常规的延伸,引领读者体验宛若科幻世界的神游,尝试历史假设的可能,进而对李斯其人及其名篇《谏逐客书》的历史地位,乃至秦朝的速亡,提出全新的历史学阐释。

《无法独处的现代人》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著,章艳/译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个流动的现代社会,一切都在变化,不论是我们的工作学习,还是休闲娱乐。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有什么变化是有迹可循的。每个人都身处时代的孤岛,渴望逃离却无所适从。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以“将熟悉变为陌生”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日常事务与我们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系:有关无法独处的现代人,有关教育危机、知识焦虑,有关经济萧条、消费降级,有关安全感的丧失,等等。这是鲍曼对我们这个时代睿智的诊断书,也是写给每个人的生活指南。他以独特的视角洞察了这个时代的真相,也让我们窥见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


作者:陈季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为什么羸弱的宋朝却拥有如此繁荣昌盛的市场经济?商业和城市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又是如何衰落的?

本书详细描述了在市场、经济、税收等因素的驱动下,宋代出现的种种变革式发展,例如坊市制瓦解,城市化浪潮,服务业、娱乐业兴盛,海内外贸易频繁,众多科技、文化领域创新等,从经济的角度切入,为我们立体认识宋朝文明提供了全新的面相。

《出版商务周报》

2026年征订开始啦!

解读行业焦点 关注产业创新

扫码订阅,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出版商务周报 incentive-icons
出版商务周报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3633文章数 494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