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四五” 港城新答卷】
深秋时节,在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街道万和城社区的颐港湾居家养老中心的餐厅里,渐渐聚拢起前来就餐的老人。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气四溢,荤素搭配的菜品已经摆放整齐,老人们一边排队买饭,一边聊着家常。
“我家就住旁边的华跃城社区,步行到这里只需几分钟,特别方便。”88岁的李延松老人笑着说,“这里的菜品天天换花样,两荤一素才15元,一荤一素9元。我们想吃什么还能提建议,非常方便亲民。”吃完饭,老人还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走到一旁的智慧健康体检一体机前,进行了身体检查。
据颐港湾居家养老中心负责人宋晓楠介绍,这台设备能在几分钟内测出血压、血氧、血糖、心率等多项健康数据,现场就能打印体检报告,还能根据结果提供健康建议,帮助老人调整生活习惯。所有数据实时上传到医康养平台,子女随时随地都能查看父母的健康状况。
![]()
老人们在一起聊天(资料图片)。记者 李铎 见习记者 方竟凯 摄
像这样在“家门口”吃上营养餐、享受便捷医疗、租赁康复辅具的服务场景,已经成为我市不少社区的日常。万和城社区的实践,正是我市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十四五”时期,我市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明确新建居住区必须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用房,从源头上补齐设施短板,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康复、文娱等多样化服务。
在卢龙县下寨乡莫黑石村,74岁的曹文良摸着后院新安装的不锈钢扶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了它,上下台阶安心多了。”曹文良是四级残疾,过去家中台阶没有扶手,每次走动都得格外小心。相关部门根据他的身体和居住情况,定制了“一户一策”改造方案,不仅安装了扶手,还铺上了防滑地垫,预防老人走动时摔倒。
“十四五”时期,我市持续推进特殊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一户一策”实施改造。截至2024年年底,已完成4111户改造任务,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居家安全与生活质量。同时,我市还建立经济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发放动态调整机制,并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市民政局联合卫健等9部门印发探访关爱老人服务实施方案,为2800名老人建立信息台账,全面开展摸底与定期探访。
在推动养老产业多元发展方面,我市积极推进养老产业与康复辅具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大会已成功举办五届,累计吸引近600家企业参展,签约项目79个,总投资额达到281.43亿元。全市建成“1个租赁服务中心+17个租赁站点”,开展专业化、标准化辅具租赁服务。
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也迈出坚实步伐。自2023年起,我市争取到省级财政支持环京养老示范项目6个,资金总额达到4863万元。平安秦康颐养中心和中国康养恒颐汇燕山院被确定为北京西城区异地康养示范基地。此外,我市积极构建“校、地、企”协同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2024年确定9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和10所实践基地,为行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十四五”时期,全市共运营养老机构55家,其中公办16家、民办39家,评定星级机构37家,总床位达到近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7家、日间照料设施231处,基本实现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全覆盖。全市养老机构通过多种医养结合模式,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
此外,我市还陆续推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特殊困难老人关爱服务、经济困难老人养老服务与护理补贴等多项政策,持续织密养老服务保障网,补齐农村老人养老短板,强化安全管理,初步构建起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来源:秦皇岛日报
责任编辑:高小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