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免疫分析法尿液药物筛查是临床常用的快速检测手段,但其准确性备受关注。在第23届国际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学大会(IATDMCT 2025)期间,《药学瞭望》特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病理学副教授Jing Cao,就常见免疫分析法尿液药物筛查中假阴性结果对临床实践的影响、新型合成阿片类药物带来的检测挑战,以及毒理学检测策略的优化方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药学瞭望》:您的研究显示常用免疫分析尿液毒品筛查存在较高的假阴性率。您认为这对临床决策和患者护理有何影响?
Jing Cao教授:我们的研究聚焦于两类药物——阿片类(如芬太尼)和安非他明。假阴性结果意味着初步检测显示为“正常”,这可能导致患者错失进一步的干预机会。由此引发的担忧在于,患者在管理和治疗方面会出现不必要的延误,无法及时识别真实问题,包括药物滥用行为的处理及患者安全风险的控制。
这类误差实际上可能引发不良事件。因此,我们呼吁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应对检测结果进行复核,并充分理解不同检测方法中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实际含义。我们也致力于推动在一线检测中采用更先进、更具针对性的药物筛查策略。
《药学瞭望》:芬太尼是导致假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医疗工作者应如何根据新兴合成阿片类药物调整检测和监测策略?
Jing Cao教授:芬太尼确实代表着一个令人担忧的公共卫生危机,过去十年间在美国已造成诸多问题。目前常用的免疫分析法多针对较早一代的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吗啡)设计,无法有效识别新型合成阿片类药物。
这就要求实验室人员与临床医生对所涉区域中流行和新增的药物保持及时、清晰的了解,从而正确解读检测结果。同时,这也进一步说明,仅依靠免疫分析法进行类别筛查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建立全面的、非靶向的药物筛查体系,因为现实中药物的滥用情况总在不断变化。
《药学瞭望》:您希望IATDMCT 2025的听众从您的报告中获得哪些关键信息?
Jing Cao教授:从实验室专业人员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向更广泛的受众——包括临床医生和毒理学家——普及不同临床检测方法及其局限性。像免疫分析法这类技术存在明显的盲区,可能导致漏诊并延误患者治疗,最终还会增加整体医疗成本。
尽管采用更先进、更灵敏和更全面的筛查技术会在初期带来成本的上升,但若将所有误诊和漏诊所带来的后续负担纳入考量,这类投入实际上有助于避免更多错误,从长远来看不仅能够降低医疗支出,更重要的是,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添加药学瞭望管理员
进入学术交流群
《药学瞭望》征稿邀请
01.投稿内容
征稿内容不限于:研究进展、团队科研成果、临床用药经验分享、典型病例解读、疾病诊治经验、人文故事等
02.联系人
投稿 | 学术报道 | 合作
投稿联系人:刘老师 15201320201(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contact@siri.ntesmail.com
(来源:药学瞭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