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为啥中国能快速崛起?英媒分析:离不开这三位"推动者"的贡献

0
分享至

前言

2021年英国《卫报》专题报道指出,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奇迹背后,离不开三位科学家的关键贡献。

他们让杂交水稻在全球七千万公顷土地上增产,让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仅用2年8个月创造世界纪录。

三位科学家到底有多厉害?中国模式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1949年,中国面临三道生死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农业基础极为薄弱,全国粮食亩产长期低于300斤,吃饭问题成了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



与此同时,国防领域更是一片空白,没有自主研发的导弹、核武器,西方强国凭借核威慑,频繁对中国施加压力。

工业上,连精密仪器、基础零部件都依赖进口,整个国家处在一种被动挨打的危险境地。



短短七十余年,中国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业自给率达95%以上,航天、军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这种发展速度让全世界都感到震惊,很多国家都在研究中国成功的秘密。



英国《卫报》在专题报道中深入分析了这一现象,认为中国奇迹的背后,有三个人的贡献不可或缺。

这三个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解决了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三个问题,他们的突破性贡献,直接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作盖房子,那么这三个人分别解决了地基、墙壁和屋顶的问题,缺一不可。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缩影,更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智慧。

这种智慧的核心,就是找到最关键的短板,然后用最优秀的人才去突破这个短板。



袁隆平盯着田埂上的"吃饭难题",一盯就是一辈子。

1953年他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课后总往田里跑,看着农民辛苦种稻却不够吃,心里很不是滋味。



1960年夏天,他在学校试验田拔草时,突然发现一株稻子和别的不一样,秆子比周围高半头,稻穗沉甸甸的。

数了数颗粒,居然有两百多粒,比普通稻子多了一倍还不止,这个发现让他眼前一亮。



他从1964年开始,带着学生扛着行李,往湖南、广东、海南的稻田里钻,天热得像蒸笼,他们挽着裤腿踩在泥里。

稻叶划得腿上全是口子,晚上就住在农户家的小屋里,就着煤油灯记数据,条件非常艰苦。



1970年11月,团队里的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三亚的沼泽地,终于找到一株野生雄性不育稻。

这株稻子,成了杂交水稻的"命根子",为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奠定了基础。



那时候没专门实验室,废弃仓库刷一刷就当工作间,没有恒温设备,冬天就用棉被裹着稻种保暖。

算产量数据,全靠笔在纸上列公式,就这么熬到1973年,他们终于搞出"三系法"杂交水稻。



袁隆平,田埂上弯腰补齐吃饭关

1976年在全国推广后,种上这种稻子的田,亩产一下从三百来斤涨到六百多斤,一年下来,多收的粮食能养活两千万人。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抽象,但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让两千万人免于饥饿,这个贡献就非常具体了。



后来他又接着搞"两系法"、超级稻,2020年,超级稻一亩能收一千五百多斤,这个产量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

不光中国受益,印度、越南、乃至非洲的农民也学着种,到2021年,全球种杂交稻的地超过七千万公顷。



让不止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摆脱了饥饿困扰,这个影响已经超出了国界,具有世界意义。

马达加斯加甚至把杂交水稻印上了纪念币,这种技术对当地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



钱学森则把戈壁滩上的"安全难题",变成了护家的"盾牌",他的贡献主要在国防安全领域。

他在美国时,早就是航天领域的名人,28岁参与建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35岁成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美国海军次长说"他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放他走",这句话足以说明钱学森的价值。

1949年听说新中国成立,他立马想回国,可美国不让,设置了各种障碍。



1950年,美国吊销他的科研许可证,1951年把他关在拘留所,每小时开灯查一次房,不让好好睡觉,就想逼他放弃。

但他没有服软,趁着妻子蒋英去买东西时,偷偷写了封信,藏在给亲戚的家信里。



字里行间全是想回国的急切:"我从1949年就盼着回去,现在被拦着,请祖国帮我。"

这封信辗转到周恩来总理手里,经过多轮谈判,美国才松口,当年10月,他带着家人终于回到了祖国。



踏上祖国土地时,他红着眼说:"终于回来了",这句话里包含着太多的情感和故事。

回国后,他牵头建导弹研究院,可手里啥都没有,没图纸,就自己画,没经验,就给刚毕业的大学生上课。



教材都是他熬夜编的,算弹道数据,没有计算机,几十个人围着算盘打,算完再对着核对,生怕错一个数。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在酒泉发射,他站在发射场,盯着导弹飞上天。

直到传来"命中目标"的消息,他才松了口气,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导弹,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后来他又陆续带头研发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4月24日,卫星上天,还传回《东方红》的声音,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能造卫星了。



钱学森与于敏,双线并进补齐安全关

于敏则用28年"藏起来"的日子,帮中国挣回了国际上的"话语权",他的故事更加神秘和感人。

1949年,他从北大物理系毕业,跟着钱三强搞原子核研究,不到30岁就写出重要论文,在理论物理界小有名气。



1961年,他接到个特殊任务:搞氢弹,这个任务要绝对保密,他跟家人只说"要出差很久",就收拾行李走了。

从那以后,他的名字从所有公开资料里消失,全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死是活,这种牺牲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搞氢弹比想象中的难,国外把技术捂得严严实实,苏联专家也走了,只能自己摸索。

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大量数据要靠手算,草稿纸堆得比人高,实验室里到处都是演算纸。



于敏带着团队,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从基础理论开始推导,一个数据要算好几遍才敢确定。

就这么用了一百多天,他们突破了氢弹的核心技术,还提出"于敏构型",让氢弹能做得更小、更实用。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当量三百三十万吨。

这是第一颗原子弹的一百六十五倍,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比美国、苏联都快得多。



消息传出去,西方再也不能随便用核威慑压中国了,中国有了真正的国际话语权。

直到1988年,"两弹一星"功臣名单公开,大家才知道,那个低调的于敏,就是氢弹研发的关键人物。



他却非常谦虚地说:"都是团队一起干的,我没做什么特别的",这种品格让人敬佩。

这三个人,一个在田里弯腰,一个在戈壁守望,一个在实验室隐身,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让中国变好。



袁隆平解决了"吃饱饭"的底气,钱学森筑牢了"不受欺负"的安全,于敏赢回了"说话算数"的尊严。

现在中国发展得快,遇上难题时,人们总会想起他们,没条件就创造条件,认准了就不放弃。

这种精神,比任何技术都珍贵,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



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现在的年轻人,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这种精神依然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中国空间站满负荷运行,神舟系列频繁往返,天问二号带回小行星采样图像,这些成就都离不开当年打下的基础。

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航母编队常态化巡航,先进导弹列装部队,这些实力让中国在国际上有了更多话语权。



从技术突破到精神传承,中国模式的真正价值

核技术还出口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在国际核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这些都是于敏等人贡献的延续。

杂交水稻技术帮助了70多个国家,部分国家的产量直接翻倍,这是袁隆平贡献的国际影响力。

航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从材料科学到信息技术,都受益于航天科技的突破。



这三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国家发展需要识别并解决关键短板,而关键突破者是实现突破的核心力量。

他们的经历证明,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关键突破往往比全面投入更有效。

精神财富的传承价值超越了物质成就的历史意义,这是中国模式最独特的地方。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关键突破的精神内核是永恒的,且模式本身也在发展演进。

现在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领域,同样需要这样的关键突破者。

中国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快速发展。



国际专家认为,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全球粮食危机具有革命性意义。

军事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核技术发展模式具有独特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社会学者强调,科学家精神传承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这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

青年科学家团队在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这是精神传承的具体体现。



现在中国发展遇到新挑战时,人们总是会想起这三个人的故事和精神。

他们的故事不是冰冷的历史记录,而是鲜活的精神指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如今,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他们的精神。

不断拼搏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结语

三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关键突破者能够补齐国家发展的核心短板。

这种"补短板"模式正在被更多国家学习,精神财富比技术更重要。

如果你是关键突破者,你会选择补齐哪个短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洋姜不是姜,是天然胰岛果,在中国被沦为咸菜,都快吃绝种了

洋姜不是姜,是天然胰岛果,在中国被沦为咸菜,都快吃绝种了

泠泠说史
2025-11-11 15:43:31
广东92-73辽宁晋级决赛 球员评价:3人满分,2人及格,5人低迷

广东92-73辽宁晋级决赛 球员评价:3人满分,2人及格,5人低迷

篮球资讯达人
2025-11-11 21:27:56
中央考核巡查组已进驻山西、黑龙江、辽宁、江苏、江西、海南、重庆、云南、甘肃、新疆

中央考核巡查组已进驻山西、黑龙江、辽宁、江苏、江西、海南、重庆、云南、甘肃、新疆

新京报政事儿
2025-11-11 11:56:48
曾琦医生的事还没过去,又来个劲爆的!

曾琦医生的事还没过去,又来个劲爆的!

诗意世界
2025-11-11 10:42:51
仅10分钟13中13轰28分!2.26米张子宇连续三战100% 女版鲨鱼太强

仅10分钟13中13轰28分!2.26米张子宇连续三战100% 女版鲨鱼太强

颜小白的篮球梦
2025-11-11 18:16:24
特朗普智囊团中华裔顾问被开除!特朗普:该死,馊主意都是他出的

特朗普智囊团中华裔顾问被开除!特朗普:该死,馊主意都是他出的

我心纵横天地间
2025-11-11 20:34:31
毒株变了,传染性更强!专家提醒:这类冬季高发病马上要冲高

毒株变了,传染性更强!专家提醒:这类冬季高发病马上要冲高

新民晚报
2025-11-11 15:35:48
“玄龙”升空、歼-20发射空空导弹 空军重磅视频信息量大!

“玄龙”升空、歼-20发射空空导弹 空军重磅视频信息量大!

环球网资讯
2025-11-11 17:55:15
乌克兰全黑了!核打击前最后警告,俄军发射13枚“全球禁止”导弹

乌克兰全黑了!核打击前最后警告,俄军发射13枚“全球禁止”导弹

史纪文谭
2025-11-11 14:16:47
耿直boy+1!18岁复旦学子击败潘展乐孙杨夺冠,赛后回应亮了

耿直boy+1!18岁复旦学子击败潘展乐孙杨夺冠,赛后回应亮了

青春上海
2025-11-11 11:35:14
国家总统都发文祝贺!莱巴金娜真的争气

国家总统都发文祝贺!莱巴金娜真的争气

网球之家
2025-11-10 22:36:12
太荒唐了!湖南人民医院事件原因流出,视频拍摄者竟然是他

太荒唐了!湖南人民医院事件原因流出,视频拍摄者竟然是他

平老师666
2025-11-10 12:52:30
全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孙杨压线晋级,决赛再战潘展乐张展硕

全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孙杨压线晋级,决赛再战潘展乐张展硕

全景体育V
2025-11-11 20:25:23
连美驻日大使都出动了,薛剑总领事遭围攻,若被驱逐必对等回应

连美驻日大使都出动了,薛剑总领事遭围攻,若被驱逐必对等回应

潮鹿逐梦
2025-11-11 16:17:12
4.99万!刘强东不给雷军留活路!

4.99万!刘强东不给雷军留活路!

广告创意
2025-11-10 17:24:49
没人生娃了?上海一产科医生称:从一晚上8个剖腹产到现在1个没有

没人生娃了?上海一产科医生称:从一晚上8个剖腹产到现在1个没有

另子维爱读史
2025-11-11 21:11:26
农户23年前响应号召种下300亩杨树,成材后发现被纳入保护区禁止采伐,官方回应

农户23年前响应号召种下300亩杨树,成材后发现被纳入保护区禁止采伐,官方回应

极目新闻
2025-11-11 14:19:28
最愚蠢的活法:舍不得吃穿用,省到最后只剩廉价人生

最愚蠢的活法:舍不得吃穿用,省到最后只剩廉价人生

清风拂心
2025-11-06 13:15:03
宝妈高铁堵道后续:知情人透原因,正脸被扒黑皮胖脸,已全网社死

宝妈高铁堵道后续:知情人透原因,正脸被扒黑皮胖脸,已全网社死

鋭娱之乐
2025-11-10 20:55:45
江苏小米SU7突然起火,烧了二三十分钟,火势很大,原因疑曝光

江苏小米SU7突然起火,烧了二三十分钟,火势很大,原因疑曝光

180视角
2025-11-11 16:44:09
2025-11-12 00:24:49
策略述 incentive-icons
策略述
半碗端不平,笔下有乾坤
1536文章数 43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苹果新品惨败,产线拆光、二代搁浅!

头条要闻

上海阿姨存了近30年的钱提不出傻眼 银行:找不到底根

头条要闻

上海阿姨存了近30年的钱提不出傻眼 银行:找不到底根

体育要闻

一个14岁的小男孩,决定了谁能晋级世界杯

娱乐要闻

古二曝秦雯多次炫耀袭警经历

财经要闻

南昌三瑞智能IPO:委外代工模式存疑

汽车要闻

盈利"大考",汽车智能化企业的中场战事

态度原创

艺术
数码
本地
家居
公开课

艺术要闻

田英章日常书信曝光,字迹开阔惊艳人心!

数码要闻

小米首款NAS下月见

本地新闻

云游安徽 | 凌滩玉魄淬千年,诗意钢城马鞍山

家居要闻

国美学子 打造筑梦空间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