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目的
胶质瘤是0-40岁儿童、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YA)群体中常见的脑肿瘤,也是该人群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儿童胶质瘤可分为低级别与高级别两类。低级别胶质瘤主要由RAS-MAPK通路致病性变异驱动(如KIAA1549-BRAF融合、BRAF V600E突变、NF1种系变异),靶向治疗效果较好,极少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长期生存率较高。而高级别胶质瘤常存在组蛋白H3.3变异、受体酪氨酸激酶激活及TP53变异,采取传统放化疗方案治疗效果较差。成人胶质瘤以IDH1/IDH2变异状态为核心分型依据,IDH突变型胶质瘤进一步分为伴ATRX、TP53变异的星形细胞瘤,以及伴1p/19q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预后相对较好;IDH野生型高级别胶质瘤(分子胶质母细胞瘤)多存在TERT启动子变异、7号染色体获得/10号染色体缺失或EGFR扩增,预后不良。
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MMRD)是已明确的泛癌驱动机制,其核心机制为错配修复基因(MSH2、MSH6、MLH1、PMS2)发生变异,导致蛋白质表达缺失或功能异常,进而引发DNA复制过程中错误累积,形成独特的高突变基因组特征,部分病例还可能伴随DNA聚合酶基因(POLE、POLD1)继发性变异,进一步加剧高突变状态。MMRD胶质瘤对替莫唑胺耐药,因该药物需依赖完整的错配修复系统激活凋亡通路,而MMRD肿瘤的错配修复功能缺失;相反,此类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敏感,其高突变特征可产生大量肿瘤新抗原,增强肿瘤免疫原性,进而提升免疫治疗疗效。MMRD胶质瘤可分为原发性(肿瘤初始诊断时即存在,由体细胞变异或错配修复基因致病性种系变异引发)与继发性(多由替莫唑胺治疗诱导耐药导致)两类,前者的发生率、分子特征及临床影响尚未明确,缺乏大样本研究。本研究通过多队列分析,旨在明确0-40岁人群胶质瘤中原发性MMRD的发生率、分子亚型分布特征、种系变异占比,及其对患者生存和免疫治疗响应的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队列:纳入基于人群的多伦多队列(TOR-Ped:0-18岁,2000-2021年;TOR-AYA:18-40岁,2000-2019年),并以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队列(SJ:0-18岁,2015-2021年)、儿童脑肿瘤网络队列(CBTN:0-18岁,1981-2021年)作为儿科验证队列,国际复制修复缺陷联盟(IRRDC)队列用于评估免疫治疗疗效。
检测工具:采用低通量基因组不稳定性特征分析(LOGIC)计算MMRD评分(>0定义为MMRD),结合全外显子测序(WES)的微卫星插入/缺失(MS-indel)负荷分析、免疫组化及基因组学检测,验证原发性MMRD状态。
统计学分析:通过χ²检验比较原发性MMRD在不同肿瘤分级、分子亚型中的患病率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影响总生存期(OS)的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原发性MMRD胶质瘤的总体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1389例胶质瘤,排除7例非多伦多原始队列病例后,1382例纳入分析。其中儿科队列(<18岁)共977例,AYA(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队列(18-40岁)共405例。共有34例存在MMRD(2.5%),其中高级别胶质瘤中原发性MMRD比例范围为3.7%-12.4%(30/483,总体6.2%,95%CI4.2-8.7),低级别胶质瘤中该比例不足1%(4/899,0.4%,95%CI0.1-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检验p<0.0001)【图1】。
![]()
图1: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胶质瘤中原发性错配修复缺陷的发生率。(A)高级别胶质瘤;(B)低级别胶质瘤。红色圆点代表原发性错配修复缺陷(primary MMRD),蓝色圆点代表错配修复功能正常(MMRP)。
在多伦多队列中,儿童高级别胶质瘤MMRD比例为12.4%(14/113,95%CI6.9-19.9)显著高于AYA高级别胶质瘤的3.7%(7/188,95%CI1.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检验p=0.0087);儿童低级别胶质瘤(n=682)中仅1例为原发性MMRD,且快速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
2、原发性MMRD胶质瘤的分子亚型分布特征
在低级别胶质瘤中,少突胶质细胞瘤(33例)、融合驱动型低级别胶质瘤(n=262)均无原发性MMRD;BRAFV600E突变型低级别胶质瘤(n=92)中仅1例存在MMRD。AYA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n=121)中有2例存在MMRD(1.7%)【图2】。
![]()
图2:各分子亚型胶质瘤中原发性错配修复缺陷MMRD的发生率:(A)儿童(年龄<18岁)胶质瘤中MMRD的分布;(B)青少年及年轻成人(年龄18-40岁)胶质瘤中MMRD的分布。
在高级别胶质瘤中,儿童的H3突变型高级别胶质瘤(n=135)中仅1例存在MMRD(0.7%),该病例合并MSH2与TP53致病性种系变异;IDH突变型高级别胶质瘤(n=8)中5例存在MMRD(62.5%),且均携带体细胞致病性TP53变异;IDH野生型/H3野生型且携带TP53变异的胶质瘤(n=61)中21例存在MMRD(34.4%)。AYA的H3突变型胶质瘤(n=15)、少突胶质细胞瘤(n=31)均无原发性MMRD;TERT启动子变异/7号染色体获得/10号染色体缺失的分子胶质母细胞瘤(n=39)中1例存在MMRD(2.6%);其他胶质母细胞瘤(n=32)中6例存在MMRD(18.8%),其中携带TP53变异的15例中有5例存在MMRD(33.3%)。
在所有胶质瘤中,少突胶质细胞瘤(n=67)、BRAFV600E突变型胶质瘤(n=110)、组蛋白突变驱动型胶质瘤(n=150)不存在或罕见MMRD。
3、原发性MMRD胶质瘤的基因组特征与种系变异
本研究共纳入41例原发性MMRD胶质瘤,其中40例可进行详细的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MMRD评分较高,但具有显著异质性。MMRD评分与错配修复基因变异存在关联,携带MSH2/MLH1变异的MMRD评分显著高于MSH6/PMS2变异者。继发性驱动变异主要包括TP53(85.0%,34/40)、RAS-MAPK通路基因(65.0%,26/40,包括FGFR1、FGFR2、PDGFRA、EGFR和NF1)、DNA聚合酶基因(38.2%,13/34,含POLE/POLD1)和IDH1(7/40,17.5%)。相比之下,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胶质瘤中常见的致病性变异(如H3变异和BRAF V600E突变)少见。IDH1变异(17.5%,7/40)与POLE/POLD1变异相互排斥【图3】。
![]()
图3:错配修复缺陷型(MMRD)胶质瘤的分子特征谱:错配修复功能缺失(Mismatch repair loss)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或检测到错配修复基因存在致病性变异。其他RAS-MAPK通路基因包括除BRAF外的其他致病性变异(涉及基因包括FGFR1、FGFR2、PDGFRA、EGFR及NF1)。
35例有明确种系数据的原发性MMRD胶质瘤中,94.3%(33/35)由致病性种系变异引起,其中60.6%(20/33)为林奇综合征【图4A-B】,39.4%(13/33)为遗传性错配修复缺陷综合征(CMMRD);结合IRRDC队列(n=231),林奇综合征相关胶质瘤多携带MSH2/MLH1种系变异(80.3%,53/66),CMMRD相关胶质瘤多携带PMS2种系变异(67.9%,112/165)【图4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检验p<0.0001);林奇综合征患者胶质瘤诊断年龄中位数(16.0岁,IQR12.4-28.3)显著高于CMMRD患者(10.0岁,IQR7.0-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p<0.0001)。
![]()
图4:种系驱动型原发性错配修复缺陷(MMRD)胶质瘤的特征:(A)本研究所有队列中胶质瘤的原发性MMRD:种系来源vs体细胞来源;(B)种系MMRD中林奇综合征与CMMRD的比例;(C)每种癌症易感综合征中四个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占比。两种综合征间的突变占比存在显著差异(p<0.0001)。纳入样本包括多伦多队列和IRRDC队列的胶质瘤;(D)种系MMRD癌症易感综合征患者的胶质瘤诊断年龄分布。两种综合征间的年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001)。纳入样本包括多伦多队列和IRRDC队列的胶质瘤。竖线代表诊断年龄的中位数。
4、原发性MMRD胶质瘤的生存及对免疫治疗的响应
多伦多队列252例高级别胶质瘤中,IDH状态(p=0.0002)、肿瘤部位为非大脑半球(p=0.0001)为OS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IDH野生型高级别胶质瘤中,原发性MMRD与MMRP(错配修复功能正常)患者的OS无显著差异(38.1%vs14.0%,log-rankp=0.19)【图5A】;IDH突变型高级别胶质瘤中,接受放化疗后,原发性MMRD患者OS显著低于MMRP患者(17.9%vs53.9%,log-rankp<0.0001)【图5B】。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MMRD是IDH突变患者OS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HR=12.6,95%CI2.8-57.5,p=0.0011)。
IRRDC队列的172例原发性MMRD胶质瘤中,儿童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后的5年OS(45.7%,95%CI35.1-59.5)显著高于未接受者(11.5%,95%CI5.0-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001);AYA患者接受ICI治疗后的5年OS(47.5%,95%CI23.9-94.4)高于未接受者(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63)【图5C】。CMMRD患者接受ICI治疗后的5年OS(44.7%,95%CI32.7-61.1)显著高于未接受者(10.9%,95%CI4.6-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001);林奇综合征患者接受ICI治疗后的5年OS(42.8%,95%CI26.5-69.1)高于未接受者(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28)【图5D】;多因素分析显示,ICI治疗是改善OS的唯一显著预测因子(HR=0.4,95%CI0.3-0.7,p=0.0017)。
![]()
图5: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期的Kaplan-Meier曲线:(A)原发性错配修复缺陷(MMRD)与错配修复功能正常(MMRP)的IDH野生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B)MMRD与MMRP的IDH突变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C)按患者年龄分层(儿童或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比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与放化疗在原发性MMRD胶质瘤患者中的疗效;(D)按癌症易感综合征分层(林奇综合征或CMMRD),比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放化疗在原发性MMRD胶质瘤患者中的疗效。
本研究首次在基于人群的0-40岁胶质瘤队列中证实,原发性MMRD的发生率(高级别胶质瘤中3.7%-12.4%)显著高于既往报道,且几乎仅见于高级别胶质瘤。儿童MMRD的发生率高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提示临床需加强该人群尤其是儿童高级别胶质瘤的原发性MMRD筛查。
本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由基因融合和特定拷贝数异常驱动的胶质瘤均不存在MMRD。这包括大多数由BRAF、FGFR、NTRK、ALK等融合驱动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以及以7号染色体获得、10号染色体缺失、EGFR扩增为特征的成人胶质母细胞瘤。在IDH突变型胶质瘤中,携带1p/19q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也不存在MMRD。原发性MMRD主要存在于IDH突变型伴TP53变异、IDH野生型/H3野生型伴TP53变异的高级别胶质瘤,这一分布特征为精准筛查提供指导。
本研究中,94.3%的原发性MMRD胶质瘤由错配修复基因致病性种系变异引起。且林奇综合征占比(60.6%)高于CMMRD(39.4%),这与以往研究认为原发性MMRD主要与CMMRD相关是不同的。因此,建议对所有MMRD胶质瘤患者进行种系变异检测,并对相关家庭成员进行检测。以早期识别林奇综合征/CMMRD高危人群。林奇综合征与CMMRD相关胶质瘤在突变基因(MSH2/MLH1vsPMS2)、发病年龄(16.0岁vs10.0岁)上存在显著差异,但ICI对两者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原发性MMRD胶质瘤的诊断具有挑战性。这些胶质瘤具有高度的基因组微卫星不稳定性,而基于面板的检测方法无法准确捕捉这一特征。因此,使用功能基因组学工具可以可靠地检测MMRD。本研究结果表明,特定参数可识别存在原发性MMRD风险的肿瘤,这些参数包括组织学特征、特定驱动分子、甲基化阵列和功能测定。结合临床特征(如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家族史以及特定体征),可作为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原发性MMRD胶质瘤检测的因子。
原发性MMRD的诊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类肿瘤的诊疗方式与其他胶质瘤不同。原发性MMRD低级别胶质瘤罕见,但会快速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因此,更积极的治疗(如尽早切除肿瘤)可能改善患者预后。原发性MMRD胶质瘤对替莫唑胺耐药(因错配修复功能缺失,无法激活药物诱导的凋亡通路),且IDH突变型原发性MMRD胶质瘤患者接受传统放化疗后的OS更差,需要采取其他药物治疗。一种潜在可行的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切除肿瘤,随后采取ICI治疗。ICI治疗可显著改善原发性MMRD胶质瘤患者的OS,且不受年龄、综合征类型(林奇综合征/CMMRD)的影响。
本研究队列数据为回顾性收集,不同中心的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存在差异,可能影响原发性MMRD患病率及生存分析结果;部分肿瘤缺乏足够组织样本进行全面分子检测,可能导致高度弥散性肿瘤的代表性不足。另外IRRDC队列的ICI治疗分配非随机化,且AYA、林奇综合征患者的样本量较小,可能导致该亚组的生存获益分析结果存在偏倚,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结 论
本研究为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原发性MMRD胶质瘤的特征和诊疗提供了重要见解。应制定指南以提高对这类特殊类型肿瘤的认识和检出率,进而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改善此类肿瘤的预后。原发性MMRD胶质瘤中致病性种系变异比例很高,因此遗传咨询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这将有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生存,并帮助患者家属进行肿瘤预防管理。
参考资料:The landscape of primary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gliomas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a multi-cohort study. Lancet Oncol 2025; 26:123-35, doi: 10.1016/ S1470-2045(24)00640-5
敬请注意:本文仅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之用,文中的所有信息均不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如出现文中描述的症状,请及时就医。另外,本文仅节选原文的一部分,内容可能不完整或与原文存在偏差,若需更完整的信息请参阅原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