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睿研资本 编辑|Emma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凭借着脍炙人口的口号,东鹏饮料(605499.SH)迅速崛起,并成功成为国内功能饮料市场的本土巨头。
自2021年登陆A股以来,东鹏饮料业绩持续“狂飙”,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大关,成为A股市场的“功能饮料第一股” 。如今,东鹏饮料正积极谋求在香港实现两地上市,其在今年4月递表失效后,又于10月再次提交申请。
本次东鹏特饮赴港上市,看上去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由资金短缺驱动的融资行为。在光鲜的业绩数字背后,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东鹏饮料如此急迫的在港上市呢?
01
不差钱的募资与高分红的股东
根据最新披露的三季报业绩来看,东鹏饮料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亮眼。
2025年前三季度,东鹏饮料实现营业收入168.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13%;实现归母净利润37.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91%。营收与利润双双实现高增长。
回顾东鹏饮料上市以来的业绩,2021年至2024年,东鹏饮料营业收入分别为69.78亿元、85.05亿元、112.63亿元、158.39亿元,收入持续增长,复合年增长率为31.42%。而在利润端,2021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3亿元、14.41亿元、20.4亿元、33.27亿元,利润也保持持续增长,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40.76%。
![]()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而2025年前三季度,东鹏饮料营业收入为168.4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7.61亿元,均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业绩表现可谓十分亮眼。
同时,作为龙头企业,东鹏饮料拥有极强的“造血”能力和充沛的现金流。截至2024年底,东鹏饮料账上的现金类资产总额达到142.22亿元,其中货币资金56.53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48.97亿元、债权投资36.72亿元;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57.89亿元。东鹏饮料甚至在2025年3月公告称,计划使用不超过110亿元的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理财。
![]()
图源:企业公告
然而,在资金如此充足的情况下,东鹏饮料的短期借款规模却持续走高。2024年年末短期借款为65.51亿元,2025年Q3进一步提升至69.73亿元。资产负债率也由2023年的57.01%增长至2024年的66.08%,使得东鹏饮料呈现出“存贷双高”的局面。
有市场观点认为,东鹏饮料并非简单的需求资金,而是一种追求金融效率的策略。通过低息贷款配合高息理财的方式进行资本运作,从而实现利息收益,提升整体财务回报。
在账上躺着上百亿的资金的基础上,东鹏饮料实际上是一边借钱债台高筑,一边分红挥金如土。
自2021年上市以来,东鹏饮料累计分红7次,现金分红总额达到66亿元,上市以来累计归母净利润为117.61亿元,分红率达到56.12%,仅2024年的现金分红率就高达69.14% 。由于实际控制人林木勤及其家族合计持股比例超过60%,高额分红实际上是将大额现金回流至实控人手中。
![]()
图源:同花顺iFinD
不仅是高分红,东鹏饮料的股东们还在持续的高减持,自自限售股解禁以来,东鹏饮料股东减持动作频繁,从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到与实控人关联的鲲鹏投资,再到多个高管,似乎大家都加入了这场套现狂欢之中。
![]()
图源:企业公告
在此情况下,高现金、高借款、高分红、高减持,东鹏饮料的募资必要性似乎难以令人信服。
02
大单品的战略困境,多元化成效如何
东鹏特饮无疑是成功的,根据招股书,东鹏饮料在中国功能饮料行业前五大公司中,市场份额达26.3%,位列第一,2022年到2024年其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达41.9%。2024年,其能量饮料销量达308万吨,同比增长29.1%。
![]()
图源:企业公告
东鹏特饮的过于成功掩盖了东鹏饮料的结构性风险,但东鹏饮料实际上是清楚不能单一“爆品”过度依赖,于是开始积极的推进“1+6多品类战略”。
就数据而言,东鹏饮料的战略是行之有效的。以东鹏特饮的营收占比已从2022年的96.24%下降至2024年的84.08%。在2025年,这一比例进一步降低,2025年Q3东鹏特饮的收入贡献已下降至74.63%。
![]()
图源:企业公告
然而,多元化战略虽有成效,但东鹏特饮作为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支柱依旧稳固,东鹏饮料的结构性风险依旧存在,特别是近年来消费者对于高糖饮料的健康顾虑,东鹏特饮含糖量过高的健康争议始终存在,其收入结构的的单一化是东鹏饮料稳定发展的中的“定时炸弹”。
在东鹏饮料推行“1+6”多品类战略中,以东鹏特饮为“1”,同时发展电解质水、咖啡、无糖茶、植物蛋白饮料、果蔬汁等新品类。其中,电解质饮料“补水啦”成为东鹏饮料第二增长曲线的代表。
2025年前三季度,“补水啦”实现收入28.46亿元,收入占比由上年同期的9.66%增至16.91%,已成为东鹏饮料的大单品。
然而,尽管“补水啦”快速增长,但并未像东鹏特饮一般带来强大的盈利能力,整体来看,多元化产品的毛利率均显著偏低。2024年年末,能量饮料毛利率为48.25%、电解质饮料毛利率为29.72%、其他饮料毛利率为22.27%。
![]()
图源:企业公告
新品类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低毛利,还有产品创新力的不足。东鹏饮料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采取“重销售轻研发”的策略。自2021年上市以来至2025年9月末,东鹏特饮的销售费用合计达到100.67亿元,而同期的研发费用仅有2.56亿元。
在新兴赛道中,由于竞争格局分散且激烈,消费者对产品口味迭代和功能创新要求极高。东鹏饮料仅有如此投入,可能难以在这些细分市场中构建起长久的竞争力。
03
出海野心,东鹏特饮能走向全球吗
在国内能量饮料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出海便成为了东鹏饮料面对市场天花板时提出的解决办法,赴港上市或许也有其开始国际化战略的资本考量。
今年7月,东鹏饮料表示,“海外布局是公司3到5年甚至5到10年后增长的源头,目前正着手于联手本土企业构建本地化物流运输链与销售网络,逐步实现从跨国销售向本土运营的转型升级,在越南及南向市场推广,探索更适合中国饮料出海的方法。”
根据披露,东鹏饮料目前已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设立子公司,并在当地建立供应体系,并且还在积极开拓美国市场。在本次港股上市募资中,东鹏饮料也表示,“我们计划将部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未来三到五年内拓展海外市场业务,探索潜在投资及并购机会。短期内,我们将以东南亚市场作为发展重点,并在中长期逐步发力美国等市场。”
尽管东鹏饮料对出海信心满满,但目前东鹏饮料的财报中仍未见海外业务收入分类,有媒体预估称,东鹏饮料的海外收入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不足1%。
根据太平洋证券研报,东南亚各国主要饮料品类以碳酸饮料、包装水为主,而印尼市场则是即饮茶占比较大。同时,东南亚各国饮料龙头多为外来品牌,全球品牌占据市场主要份额,跨国饮料公司如可口可乐、百事、雀巢成为各国的饮料主品牌。
![]()
图源:企业公告
东南亚与中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和饮食习惯存在一定相似性,有利于降低产品推广和市场开拓的难度和成本,但尽管如此,在直接与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品牌认知与先发优势的品牌竞争,东鹏饮料仍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压力。
东鹏饮料此次赴港上市,看上去既有资本游戏的一面,又有面对现实挑战的一面。大单品的结构性压力、国内市场天花板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出海来解决,但尽管在香港上市能为东鹏饮料提供国际资本支持与国际融资平台,大门国际化战略仍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东鹏饮料能否在东南亚与可口可乐、百事、雀巢等巨头一战,仍需市场与时间来持续检验。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