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西藏网)
转自: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的雕刻技艺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公元七世纪),作为一门纯手工的雕刻技艺,当时雕刻产品生产量较少、价格昂贵,制作过程复杂而精密,雕刻出来的佛像和镌刻的文字以其质量和独具特色的风格延续成为了当时富贵家庭的珍藏品,让雕刻技艺也成为了西藏老百姓心目中很崇拜的一门技术。”11月10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玛乡土古村,记者见到了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果杰。
![]()
图为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果杰 摄影:赵振宇
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代表着日喀则乃至全西藏雕刻最早兴起的源头。果杰告诉记者,他们家族的雕刻技艺,最早是从雕刻玛尼石开始的。玛尼石刻是藏族传统石刻艺术,因镌刻佛教六字真言(梵文音译“玛尼”)而得名。随着时间的变迁,一代代掌握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的匠人们,从当地群众生活和劳作之中获取灵感,将雕刻材质从石头拓展到木头、动物骨头上来,并经过一遍遍不断地打磨,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雕刻作品。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对于作品所在年代的宗教、社会、民俗等情况也具有研究价值。
![]()
图为土古喜格传统雕刻产品 摄影:赵振宇
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的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果杰告诉记者,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在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经营理念淡薄,交通工具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下,这门雕刻技艺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的大力号召下,濒临灭绝的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里。除了国家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古喜格传统雕刻的重兴也离不开果杰这一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从事雕刻技艺已有33年的果杰,一边坚守西藏传统雕刻的纯手工技艺的优点,一边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和创作。他以传统手工为核心技术,以立体圆雕、镂雕、浮雕作为主要技法,在西藏雕刻行业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于其精湛的雕刻技艺,果杰长期与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等西藏文物保护和研究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石质文物为主的各种雕刻文物的修复工作。截至目前,果杰已帮助修复石雕文物132件,木雕文物44件,骨雕文物305件,这些修复文物对于了解西藏历史、文化具有独特意义。
![]()
图为土古喜格传统雕刻产品 摄影:赵振宇
2015年,为更好保护和传承历代相传的这门雕刻技艺,果杰在土古村专门成立了白朗诺拉佛像雕刻厂并正式生产,并于2017年11月成立了西藏诺拉民族文化传播责任有限公司。果杰以传统雕刻的非遗传统技艺资源,积极探索“非遗+就业+增收”文化扶贫模式,在土古村设立石雕、木雕、骨雕,擦擦技艺的非遗就业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让更多当地群众和年轻大学生学习掌握手工雕刻技艺,将传统技艺转化为促农增收好渠道,既达到了传承非遗文化目的,又为群众找到了一项增收致富好技艺。近几年内,果杰通过非遗就业工坊的形式让26名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名大学生“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就业,让他们人均增收达7.2万元左右。针对无劳力的脱贫家庭,采取无偿分红的方式,非遗就业工坊已向70名无劳力脱贫户分红45余万元,帮助他们实现脱贫增收。在果杰的不断努力下,他的“日喀则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非遗工坊”成为了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确定的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之一;在果杰的细心培养下,他的6名学徒于2023年获得西藏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称号,儿子边巴欧珠也成为了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
图为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边巴欧珠向记者介绍自己花费3个月雕磨的作品 摄影:赵振宇
“一件小小的石刻,大约需要1个匠人花费3个月的时间才能雕磨出来;一尊较大的佛像,甚至一个团队花费3年的时间去打磨。”果杰的儿子边巴欧珠告诉记者,他们所承接的订单已排队至明年,他们所雕刻的产品,不仅已走出西藏、走向港澳甚至已走向海外。这里的一切工艺、整个过程远离现代机械,每一件作品都是用手工一刀一锤雕凿刻而成,这不仅是民族传统技艺的延续,更是代代匠人的精神接力。他们将民族记忆隐藏在了古老技艺之中,让传统手艺焕发新鲜活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振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