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主们为何不阻止一战爆发?
![]()
作者:高林(克罗采和春天)
“当每个王朝都从世袭的地主老爷变成了需要向董事会交报表的CEO、甚至董事会也不再是主要投资人,相反社会持股的比例越来越大,一帮穷人甚至都靠选票进了帝国议会,spd都想在议会里唱国际歌了,这时候你还有心情琢磨亲戚么?”![]()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欧洲各国君主都是亲戚,却仍然爆发了一战呢?这说来就话长了。
首先是君主制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一战前欧洲的君主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法国大革命是一次,但还不够,1848年革命又来一次。这次让所有的君主都感受到了危机感。于是欧洲君主纷纷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给君主政体找到一种比“君权神授”更有说服力的存在依据。
这方面的先行者无疑是拿破仑三世,他自己是共和国的篡夺者,没有任何正统性可言,但他也要维持自己的统治,还希望自己的王位可以传给王太子,甚至在波拿巴家族里子子孙孙无穷匮,他统治的还是欧洲革命火山口的法国,拿破仑三世手里的资源可以忽略不计,但碰到的却是欧洲君主里的地狱难度。
![]()
沉陷1848年革命漩涡的君主们
要在这样的剧本里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君主制的游戏规则。而拿破仑三世选择的道路其实也没什么新鲜的,简单说就是用“绩效”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那君主的kpi能有什么呢?无非就是“对外开疆拓土”或者“对内造福臣民”。所以你会发现第二帝国的整个历史,就是内政焦头烂额则对外发动战争,战争陷入泥潭则对内大搞改革,改革推进不下去,就再回到战场冒险,然后皇帝就去了色当。
本来君权神授、正统原则就是君主统治的最大合法性来源。法国国王御临法院的时候,他虽然先要到“圣礼拜堂”里祈祷,可你甭管他到底祈祷了什么,哪怕他跟路易十五一样根本不祈祷,也不去巴黎,把高等法院召到凡尔赛,然后御临法院。在那一刻他就是整个王国之内的“尘世最高权威”。从法理上说,只要国王陛下往华盖下边一坐,高等法院的一切职权都暂停了,所有人都要屏住呼吸老老实实地听国王说。国王说什么就是什么,因为国王是统治和权威的化身,法律是依靠他才得以让人们遵从的。“朕即国家”理论上并不是一句空话。
![]()
《三級會議的召開》(1789.05.05)
可惜这一套到18世纪就越来越没人信了,明明御临法院就够了,可是高等法院回去还敢写诤谏书,你们要干什么?不但自己写,还偷着出版,发到各地,还发动舆论,关键是还有大批臣民支持。说好的“君权神授”呢?
不过客观说,路易十五时代的政治纷争和大革命固然给王权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路易十六自己不争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1793年有两个天使从血泊之中举着国王的尸体一飞冲天……哪怕是有白虹贯日呢?哪怕是有三年大旱呢?路易十六不用上演小的奇迹,他只要跟窦娥差不多,正统原则都可以被前所未有的加强。可惜国王陛下跟窦娥不一样,他宽恕了法国人民、没有几月飞雪、也没有三年大旱。结果就是正统原则越来越缺少说服力。
![]()
路易十六被画成了猪。亨利四世:“我的子孙呢?什么?就是这头猪?”
君权神授越来越缺乏说服力,革命甚至宪法又纷纷约束君主的统治权,于是到了1848年革命以后欧洲君主最后的自留地就只剩下了两个,一个是军队、一个是外交。所以如果欧洲君主也想跟上时代的脚步,效法路易-拿破仑给自己定指标,然后拿自己的kpi去跟董事会报账,让他们给自己打分,好避免末位淘汰。他们还能干什么呢?也无非就是内部遇到难题就在外交上寻找突破,而所谓外交突破能有什么呢?无非也就是对外发动战争。
这方面的先行者又是普鲁士。普鲁士的君主本来合法性就不足。哈布斯堡的利奥波德皇帝发现的“普鲁士那嘎达的国王”,然后还被维也纳会议授予了一批深受法国思想毒害的刁民,结果1848年碰上革命被迫颁布钦赐宪法不说,1862年国王还被刁民利用宪法逼到了退位的边缘。
从这个角度说其实威廉一世和拿破仑三世没有任何区别,既然预算通不过,那就对外寻衅开战。战争胜利反过来也能让议会追认预算合法。他跟拿破仑三世的最大不同是,色当战役里他是打赢的那一方。
![]()
老威廉:在俾斯麦手下当皇帝真不轻松!
君主的这种用功绩证明合法性的新玩法,也可以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为1905年革命的爆发,欧洲最后一个“正统王朝”也到了灭亡的边缘。尼古拉二世发现自己也必须效法欧洲的亲戚们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让俄国也进入了一个“内部矛盾上升则对外冒险”的状态。
当每个王朝都从世袭的地主老爷变成了需要向董事会交报表的CEO、甚至董事会也不再是主要投资人,相反社会持股的比例越来越大,一帮穷人甚至都靠选票进了帝国议会,spd都想在议会里唱国际歌了,这时候你还有心情琢磨亲戚么?
大多数人说到这大概就完了,但我还想提一句,真的没机会考虑亲戚么?我看也不一定。
虽然大家总是说欧洲君主之间都是亲戚,但亲戚跟亲戚也不是一碗水端平的,也有个亲疏远近。
![]()
尼古拉二世和乔治五世
比如说乔治五世他姑姑是威廉二世皇帝的妈,所以威廉二世是他的姑表兄弟,而他姨父又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所以他跟尼古拉二世是姨表兄弟。所以有人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叫三个表兄弟的战争。但这是不是说乔治五世、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之间的关系就是一样的呢?
其实也不然。因为乔治五世的母亲和尼古拉二世的母亲还有汉诺威国王恩斯特-奥古斯特三世的母亲这是著名的丹麦三姐妹。她们内部关系非常好,非常抱团。而且丹麦王室有一起度假的传统,所以每到假期,沙皇、英王印度大皇帝、汉诺威的流亡君主们就经常聚集在一起。
考虑到普鲁士的三次王朝战争,第一次打的是丹麦、第二次吞并了汉诺威王国,而丹麦三姐妹的母亲也就是丹麦王后其实也来自1866年战争里被吞并的黑森选侯邦,所以实际上这一家人里岳父、岳母、三女婿都跟霍亨索伦人有旧恨未了。所以威廉二世说丹麦宫廷的夏季聚会就是公开的反德外阴谋集团也不能说就完全没有道理、
![]()
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孩子们
把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真正看到1914年夏季欧洲各国君主们的选择的全貌。一方面是君主制的新游戏规则让他们必须不断搞出新的业绩、才能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则是内部不断高涨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让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帝国正在被“从内部撕裂”,这种恐惧让他们更加倾向于铤而走险。然后就是即便在这么一个铤而走险的时刻,丹麦三姐妹的两个姐姐也都乐见自己的儿子向当年的老仇人开战。
天时地利人和结合在一起,让君主们毫不犹豫地拔剑出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