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照片的题目叫《牧歌》,拍摄地点是20年前的九龙口蚬河河口圩堤,取景方向是龙珠岛东南水面,画面中一个人夕照下用竹篙撑着舢板放牧一群鸭子。
照片首次公开在《新华日报》上,后来《盐阜大众报》等多家报刊登载。即便二十年过去,网络上仍能找到这照片的踪迹,常被用作地方风情介绍的配图。
![]()
落日西垂,橘红色的云霞为洒满金光的水面增添了暖意。鸭群“嘎嘎”欢叫着,牧鸭人悠然撑着一叶扁舟,长竿轻点,一声悠长的吆喝,便将鸭群赶入沙庄袅袅升起的炊烟之中。
当年的九龙口有金滩银荡之誉,沿荡村庄有人家在芦滩放鸭养鹅,外地的养殖专业户也来安营扎寨。靠吃水草、鱼虾和螺蛳长大的鸭子体肥肉鲜,产出的咸鸭蛋个大油多。
![]()
如今这一切都成过去,虽然市场上“九龙口”咸鸭蛋颇多,事实上九龙口已多年不见鸭子影子了,照片上的赶鸭牧歌已成绝响,只有缓缓的流水叙说昨天的故事。
![]()
这张照片的题目叫《水墨渔村》,展现20年前九龙口蚬河河口一幕,一个男子荡着双桨悠悠向前,两岸绿树清清,远处荡滩朦胧,好一番水乡人家特有的意境。
此照片曾在《人民日报》、《盐城晚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过,拍摄点在蚬河上的南丰桥。20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个划船的沙庄人是谁,他也不知自己被定格在沙庄记忆中。
![]()
后来分别在10年前、5年前的同地点同角度也拍摄过蚬河河口照片,都不见有船和人在镜头里出现,河面清净,左岸树儿茂密,右边的人家筑起砖石岸,春夏时节有黄花绿草垂向水面。
![]()
今年夏天某日,在改建后的南丰桥上再按下相机快门,两岸风景已经大变,居住的人家拆迁了,河边长满芦苇。河水依旧东流,但水面漂浮一团团“水花生”草儿。没有舟船点缀的南丰桥和蚬河,不免有些寂寥。
![]()
当年或大或小的船儿,是水乡人家必有的生活元素,也是九龙口各条河流的点睛亮点,可惜,现在都看不到了……
![]()
这张照片的题目叫《渔歌唱晚》,也曾在国内多家报刊突出展现过。拍摄时间和地点与照片《牧歌》一样,视觉上都抓住九龙口引以为傲的夕阳景象。看那红霞满天,落日圆满,铺满金光的河道口,一对渔家夫妇一个船头一个船尾摇棹而归,仿佛还能听到他俩的悠扬渔歌。
![]()
原来的九龙口水资源得天独厚,使得到水荡打鱼成为不少沙庄人的副业活计。打鱼人多为夫妇组合,他们划着小船,晨出东方露白,晚归落日霞光,木桨拨开清波,欸乃声飘过清清水面,惊起翩翩水鸟飞入芦苇深处。人们清晨到庄子中心赶集市,总能见到渔家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早早摆在摊头。
![]()
如今重访沙庄,九龙口的芦荡、河水依旧,风过芦叶沙沙,却再也不见打鱼人,也不闻渔歌唱。照片上的夫妇年老了,他们在哪里?会向孩子们说到九龙口打鱼的往事吗?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当年的渔人已然老去,但九龙口的芦荡与河水依旧。正如这流水般,生活总是在变迁中前行。未来的九龙口,还将迎来无数个同样的金色夕阳,谱写新的故事。(转自微信公众号:九龙口银杏树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