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科普之名带货售药、跨专业传播伪科学、滥用AI生成虚假内容……互联网健康科普领域的这些乱象,将迎来刚性约束。11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清单》),针对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提出十条负面行为清单。
当前,公众健康意识持续增强,医疗科普领域热度不断提升。在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用户中,92.1%的用户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医生作为专业人士,普及医学常识、守护大众健康,本是好事。然而,个别医务人员却假借健康科普名义“带货”“打广告”,甚至违规泄露医疗信息。比如,有“妇科医生”给男士T恤带货,有“骨科医生”推销美容产品,更有个别医疗账号冒用医生名义对消费者实施欺诈。
优质健康信息能解疑释惑,虚假信息却会误导公众,甚至激化医患矛盾。同时,伪科普还抹黑了“白大褂”,令那些用心做真科普的医生寒心。“医者,生死相托”。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要求专业的事必须由专业的人来做,不能让流量玷污了医者仁心。
事实上,国家层面早已出手整治。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此次《清单》的出台,是规范网络医疗科普的进一步行动。它以“划红线”的方式去伪存真,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科普环境。
比如,针对公众反映强烈的隐私泄露问题,《清单》严格规定“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或未经患者授权同意,展示可识别个人身份的影像、图片或文字”。再如,在信息发布合规性上,《清单》明确“不得发布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相违背,损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损害卫生健康行业形象的内容”。
靠谱才是真科普。当然,守护净土,绝非朝夕之功,需要形成系统性的治理合力。平台必须压实责任,前移资质审核关口,建立科学严谨的内容评估与过滤机制,对披着“科普”外衣的营销行为零容忍。流量如潮水,终有退去时。对医生群体而言,面对诱惑围猎,更要恪守职业伦理底线,让每一次科普输出都经得起良知检验。
堵偏门的同时,更要敞开正门。只有让权威声音占据更多空间,伪科学才会无处遁形。因此,在遏制乱象的基础上,还需畅通优质科普渠道,让权威医学知识以更通俗易懂的形式触达公众。此外,公众也需要提升自身鉴别能力,多一份警惕,便少一份风险。(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