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三次老百姓自发的人口大迁徙,分别是: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为什么要“走西口”?西口是现在的哪里?
此前我们介绍过走西口,今天我们则来说说“闯关东”。
![]()
闯关东的“关”,指的是明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山海关,关内是中原,关东就是吉林、辽宁、黑龙江三地。
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其军队连同眷属、奴仆近百万人入关,沃野千里的东北黑土地上人烟变得稀少,统治者要想守住自己的“龙兴之地”,就要解决驻军粮草等问题,于是,1653年顺治皇帝开出优惠政策,吸引关内人口前往东北。
根据史料记载,顺治年间曾先后颁布诏书:
“招徕流民,不论籍别,使开垦荒田,永准为业。”
“饥民有愿赴辽东就食耕种者,山海关章京不得阻拦,所在章京及府州县官,随民愿住处,拨与田地,酌给良种。”
![]()
十余年后,东北地区垦殖的粮食已经能够满足当地驻军的需要,为保护当地满人利益,康熙七年(1668年)朝廷宣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作废,“招民授官永著停止”。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度重申:“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今闻流寓渐多,著传傅森,查明办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
之后,虽然也有过短时间的“弛禁”政策,但关门紧闭,老百姓再往关东,就是为了求生存而去“闯”了。
关外成了米粮仓,关内却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每逢大的自然灾害爆发,“出关”就成了一条悲壮的求生之路。
当年闯关东的移民主要来自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几地,其中以山东人最多,这主要是因为19世纪时黄河下游多年遭受灾害,黄河流域的灾民大批前往东北讨生活。
![]()
在移民东北的漫漫征途上,山东人民用汗水与血泪写下一部苦难史。
故土难离,更何况是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前往千里迢迢的关外,其中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因饱受战乱、天灾、饥饿和苛捐杂税而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在“闯关东”途中必须经历的不仅仅是疲惫的奔波,政府的阻挠,土匪的抢劫,更为凄惨的是命丧黄泉,客死他乡。
即使成功到达目的地,他们面前的也绝非一劳永逸,而是东北特有的寒冷气候和当地人的排斥。
![]()
山东人来到东北后,开始任劳任怨地用辛勤的双手创造未来。
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他们或开垦土地,自力更生;或经营商业,开办商店;或从事工商业,辛勤劳动。
《山东之苦力》中写道:“彼等于旅行途中,能忍风霜雨雪之苦,敝衣褴褛,毫不介意……入夜不肯投宿客栈,常横卧于人家之檐下。”
正是山东人民艰苦奋斗真实写照。
他们的辛勤付出超乎常人的想象,也正是这样坚持不懈地奋斗使得山东人在白山黑水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顽强不屈地生存下来。
![]()
“闯关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极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对整个东北甚至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孕育的“闯关东”精神在当下仍然没有过时。
归根结底,其内涵在于“闯”字,这就是中华民族面对天灾人祸,面对生存困境的坚韧不拔,寻找出路的开拓精神;就是不怨天尤人,不安于现状的冒险意识;就是不同地区人民和谐相处,以和为贵的处世理念。
“闯关东”堪称一部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而“闯关东”精神正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