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失能岁月,温暖千家万户太仓长护险六年织密失能群众保障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照护需求日益凸显。截至2023年底,太仓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8.7%,其中失能人员超过1.2万人。传统家庭照护模式难以为继,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为破解这一民生难题,太仓市于2018年7月启动长护险试点,将其作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六载耕耘,太仓长护险实现了从“保基本”到“优服务”的跨越式发展。试点一阶段,创新“医疗+生活”双重保障模式,将医疗护理纳入保障范围,重点探索医养融合的发展模式,2019年覆盖人群从重度失能扩大至中度失能,通过“医+护”合作模式,实现失能人员在家就医、用药及护理服务,定额付费管控医疗费用。试点二阶段,统筹升级,与大市政策全面接轨。2020年度完成筹资标准及评估标准的统一;2021年完成待遇体系的全面统一;2022年,推进国家评估标准,实现评估工作规范统一;2023年起,深化统筹推进,提升待遇保障水平。增加失智人员居家护理时长,新增辅具租赁服务,构建“住院护理+居家护理+辅具服务”全方位保障体系。
如今,太仓已建成覆盖全市并延伸至苏州大市的58家定点护理机构网络(含28家异地机构),近800名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累计为一万余名失能人员提供专业照护。通过“居家护理+机构护理+辅具租赁”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精准满足不同失能群体的多元需求。
在这张愈织愈密的民生保障网中,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蓝马甲”,用专业与温情书写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沈奶奶与同样患病的老伴相依为命。他们的儿子跑运输,儿媳在上海带孙子,家里常常冷锅冷灶。护理员徐阿姨第一次上门时,看到桌上已经发硬的剩饭,心里一阵酸楚。从此,她不仅按时完成护理工作,还常常自掏腰包买来热饭菜。有一次大雨天,她浑身湿透却把饭盒护在怀里,打开时还冒着热气。看着老人满足地吃着饭,她悄悄红了眼眶。这份超越工作职责的关怀,让这个曾经冰冷的家重新有了温度。
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护理员朱阿姨与轮椅上的小红之间,建立起了深厚情谊。每天中午十一点,朱阿姨的敲门声总会准时响起。她不仅为小红提供专业护理,更懂得呵护她敏感的心灵。在为小红清洗下肢时,察觉到她因自小残疾而自卑躲闪,朱阿姨一边细致擦拭,一边温柔开导。在日常照护的间隙,朱阿姨用家长里短为她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日子久了,朱阿姨不仅成了小红“眼睛”和“腿”的延伸,更成了她最坚实的心灵依靠。这份用心地陪伴,让护理时间成为小红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
在王爷爷家中,改变也在悄然发生。王爷爷因腿脚不便常年蜷缩在轮椅上,身旁挂着尿袋,深色衣物下是清瘦的轮廓,连与老伴的交谈也渐渐少了。范阿姨上门的第一件事,便是拉开窗帘、推开窗户,让阳光涌进屋子,“先让空气流通起来,咱们心里也亮堂”。她帮助老人洗脚时,会反复用手背试水温,确认合适了才将老人的脚放进温水里。这双温柔的手,不仅洗净了老人身上的尘埃,更悄悄抚平了他因身体不便攒下的窘迫。随后的日子里,贴心的陪伴成了驱散孤寂的光。渐渐地,王爷爷的嘴角开始有了笑意,吃饭时能主动多吃小半碗;以前不爱说话的他,会主动跟范阿姨搭话,甚至会拉着老伴说“今天太阳好,咱们也在窗边坐会儿”。
这些温暖故事的背后,是太仓长护险在机制创新与质量监管上的持续发力。通过建立“申请-审核-评估-复核”全流程闭环管理,推行人脸识别、服务地址精准定位等智能监管手段,确保基金安全有效运行。同时构建“岗前准入+岗中提升”培训体系,开展护理技能大赛、服务质量提升培训,推动护理员持证上岗,持续提升护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从政策框架的持续优化,到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从监管体系的创新突破,到人才队伍的专业建设,太仓长护险用扎实的服务和人性化的护理实践,让失能群体在病榻与轮椅上依然保有尊严与温暖。98%的参保家庭认为“政策解了燃眉之急”,一面面锦旗和感谢信见证着服务的温度。
展望未来,太仓将继续深化长护险改革,在政策衔接、监管机制、队伍建设和行业创新上持续发力,为更多失能家庭织密保障网,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上贡献更多“太仓经验”。
长护险,不仅是一项保险制度,更是一座城市对失能群众最温柔的承诺、最坚实的依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