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您看这路边的映山红,开得比当年还旺呢。”1985年清明刚过,在吉普车扬起的尘土中,石来发搀着曾志走在黄坳乡的羊肠小道上。这位76岁的革命老人驻足凝视远处层叠的翠竹,喉头微微颤动:“三十八年了......”
1927年秋收起义的硝烟还未散尽,18岁的曾志跟着队伍翻过罗霄山脉。在茨坪的土墙屋里,她生下第一个孩子时,接生的是贺子珍。那时红军医院连块完整纱布都凑不齐,刚生产完的曾志把草灰装进布袋当卫生带,第二天就跟着部队转移。这个被托付给石家药铺的婴儿,在母亲记忆中永远定格成襁褓里的模样。
![]()
井冈山失守后,石家夫妇倒在白军刺刀下。六岁的石来发牵着瞎眼外婆,从茅坪到茨坪挨家讨饭。有次饿极偷挖地主家的红薯,被家丁抓住吊在祠堂梁上,竹片抽得后背血肉模糊。“小野种还想当红军崽子?”家丁的唾沫星子混着血水滴在他脸上。这些往事,石来发在1952年广州越秀区的小洋楼里,始终没对母亲提起。
那年春天,江西省民政厅的干部突然找到正在挑粪的石来发。当他带着满身粪土味站在曾志面前时,女市委书记手里的文件散落一地。曾志的秘书后来回忆,首长三天没出席会议,亲手给儿子缝制了两套中山装。但石来发总盯着窗外木棉树发呆——外婆还在破屋里等着人喂饭。
![]()
“回井冈山种地?你晓得现在多少人挤破头要吃商品粮?”时任中南局书记的陶铸听说这事直拍桌子。曾志却把儿子送到火车站,往他兜里塞了包牡丹烟:“给乡亲们散散,代我看看黄洋界的界碑。”列车启动时,石来发看见母亲别过脸去,肩头微微发抖。
特殊年月里,这对母子的通信成了危险品。有次公社书记从石来发家搜出曾志的信,当场撕碎扔进灶膛:“反革命的妈,能教出什么好种?”石来发抄起扁担要拼命,被妻子死死抱住。直到1977年恢复通信,曾志才知道儿子这些年睡过牛棚、挨过批斗,三个孙子连小学都没念完。
![]()
1985年的重逢,曾志特意穿上女儿从香港买的开司米毛衣。在石家低矮的土屋里,她摸着开裂的墙缝问:“冬天不冷么?”儿媳妇刚要开口,石来发抢着说:“比白匪烧山那会儿暖和多了。”曾志突然起身,对着毛主席像深深鞠了一躬,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
拍全家福那天下着毛毛雨。摄影师让曾志坐中间的藤椅,她却拉着孙子蹲在门槛上:“当年毛委员来家访贫农,就是这么蹲着说话的。”快门按下的瞬间,远山传来布谷鸟的啼叫,恍惚间与1928年春天的枪声重叠。石来发的小女儿偷偷问:“奶奶怎么哭了?”曾志抹把脸笑道:“老喽,见风就流泪。”
![]()
临别前夜,曾志把儿子叫到跟前,终于说出那个藏了半个世纪的秘密:“你生父夏明震,是跟朱德上井冈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旧军毯上,石来发盯着母亲胸前的列宁勋章,突然问:“要是当年没把我送人,您能活到现在吗?”曾志怔了怔,往炭盆里添了块竹片,火星噼啪炸响。
回京的列车上,秘书发现首长一直摩挲着全家福背面新添的字迹:“石来发,生于戊辰年小雪。”这位参与创建闽东苏区、历经延安整风的老革命,此刻终于完成了迟到五十七年的出生登记。车过赣江时,她忽然哼起《十送红军》,调子却拐进了湖南花鼓戏的韵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