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8000,一家三口一年存15万?你怕不是不吃不喝吧!”
上周我在朋友圈分享年度存款截图,评论区瞬间炸了锅。作为35岁职场妈妈,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娃要养,还得兼顾房贷车贷,曾经的我也一度陷入“月月光”的焦虑,直到摸索出这套“不委屈、不抠搜”的过日子技巧,才真正实现“花钱自由”与“存钱底气”兼得。
很多人觉得“省钱”就是降低生活品质:买打折临期的食材、穿地摊货、拒绝所有娱乐活动。但这一年的经历告诉我,真正的会过日子,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幸福感。
饮食:拒绝外卖和过度消费,健康又省钱
以前我家早餐要么外面买包子豆浆,要么点外卖三明治,一顿人均15元,一家三口每天光早餐就花45元。现在我坚持周末包200个饺子、100个馄饨冻在冰箱,早上蒸10分钟就能吃,搭配自制豆浆或杂粮粥,成本不到5元/人。
![]()
买菜也有技巧:避开超市早市高价时段,选择下午5点后蔬菜打折区,这时的青菜、菌菇往往半价,新鲜度却没差;肉类趁超市促销时囤货,分成小份冷冻,吃的时候提前解冻,比日常价能省30%;拒绝“网红食材”,应季蔬菜不仅便宜,营养还更足,比如夏天的黄瓜茄子、冬天的萝卜白菜,做法简单却清爽可口。
![]()
一年下来,单饮食开销就从每月3000元降到1500元,还吃得更健康,孩子感冒发烧都少了。
购物:三类物品坚决不买,刚需品“花小钱办大事”
这一年我给自己定了“三不买”原则,直接省下不少冤枉钱:
![]()
不买“功能单一”的网红产品:比如专门的切蒜器、水果分离器,看着实用,实则用几次就闲置,不如一把菜刀、一个碗解决所有;不买“超前消费”的奢侈品:衣服够穿就行,优先选基础款、耐穿材质,打折时入手品牌尾货,几十元能穿出几百元的质感;不买“冲动消费”的促销品:超市满减、电商大促时,只买家里真正需要的,拒绝“为了凑单而买”,曾经为了满300减50,多买了3盒用不上的面膜,最后全过期了。
刚需品采购也有门道:日用品选“大容量简装”,比如洗衣液、洗发水买补充装,比瓶装便宜一半;孩子的玩具、绘本优先二手平台,很多宝妈转卖的几乎全新,价格却只有新品的1/3,用完还能再转卖;家电选“高性价比经典款”,不追求最新功能,比如空调选一级能效,虽然前期贵几百,但每月电费能省几十,一年就回本。
娱乐:低成本也能有仪式感,幸福感从不靠钱堆
![]()
以前觉得“花钱才叫享受”,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园、吃大餐,一次就花几百元,累得够呛还没觉得多开心。现在我发现,免费的快乐其实更多:
每周六上午带孩子去公园露营,帐篷是几年前买的,零食是自制的饼干和水果,孩子和小伙伴追跑打闹一下午,比在游乐园花钱玩项目还尽兴;周日下午全家一起看电影,用投影在家播放,买些爆米花和饮料,成本不到20元,却能享受专属亲子时光;平时多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不仅免费涨知识,还能培养专注力,比报昂贵的兴趣班更有用。
就连节日仪式感也能低成本实现:情人节老公送我亲手写的情书,我给他织了一条围巾;孩子生日在家布置气球,做了一个简单的水果蛋糕,孩子却兴奋了好几天。原来幸福感和花钱多少无关,用心陪伴才是最珍贵的。
![]()
理财:从小额储蓄开始,让钱“生钱”
很多人觉得“工资低就没法存钱”,但我从每月存500元开始,慢慢养成了储蓄习惯。现在我用“三分法”管理工资:1/3用于日常开销,1/3存入定期存款,1/3用于灵活理财(比如货币基金、低风险债券)。
![]()
另外,我还坚持“记账”,每天花5分钟记录开销,月底复盘时就能发现哪些钱不该花。比如曾经每月花200元买奶茶,复盘后改成自制柠檬茶、蜂蜜水,不仅省钱还健康,一年下来又多存了2400元。
一年存15万,看似不可思议,但拆解到每个月就是12500元,再分摊到饮食、购物、娱乐等各个方面,其实只要找对方法,人人都能做到。
过日子不是委屈自己,而是通过合理规划,把省下来的钱用在更重要的地方:给父母买份保险、带孩子去一次长途旅行、给自己报个提升课程。当你不再为钱焦虑,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如果你也想存钱却不知道从何入手,不妨从今天开始尝试记账、拒绝冲动消费,慢慢你会发现,原来省钱也能如此快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存钱小技巧,让我们一起越省越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