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宁夏频道
李甜甜
作为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宁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全国率先构建起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张蓝图绘到底 构建全域生态新格局
宁夏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修复顶层设计。自2019年起,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宁夏将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全面纳入“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1+5+15”三级规划架构,实现生态修复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在这一体系中,自治区级规划立足“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将全区划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草原、南部黄土高原三大生态区,明确重点任务;市级规划强化区域协同,统筹推进流域治理与生态廊道建设;县级规划则突出“一县一策”,细化落实修复举措。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总纲引领、市域协同、县域落实”的闭环体系,既保障了国家战略落地,也为基层实施留出弹性空间。
根据规划目标,到2030年,宁夏将建成“三廊四带一环”生态网络,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到2035年,全区水土保持率将提升至80%以上,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较2025年增长20%。
分类治理见实效 生态伤疤变发展亮点
依托三级规划体系,宁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昔日“生态伤疤”正逐步转化为“绿色财富”。
在贺兰山东麓的镇北堡矿区,曾经的千亩矿坑已成为酒庄遍布的旅游热土。当地通过“矿山修复+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投资20亿元实施“生态+葡萄酒”工程,建成酒庄20余家、民宿12家,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带动就业1.3万人,当地农民三分之一收入来自葡萄酒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六盘山区的变化同样显著。隆德县修复废弃矿山4000余亩,将“石头山”变为生态公园,旅游旺季民宿一房难求;西吉县对月亮山水源地实施近8000亩低效林改造,显著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同步改善村镇人居环境。
截至目前,宁夏已累计实施生态修复项目608个,修复面积达120万公顷,初步形成“规划引项目、项目促修复”的良性发展路径。
机制创新强保障 系统修复提质增效
“三级规划全覆盖,关键在于破解以往‘上下脱节、权责不清’的治理难题。”宁夏国土整治修复中心负责人介绍,宁夏创新建立三项关键机制:实行市县规划报批前自治区审核,确保与“一河三山”总体格局衔接;自治区统筹编制黄河一级支流修复方案,化解跨区域治理争议;推广“以地换林”“以林养林”等模式,构建“山林+”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2024年年底,固原市成功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名单,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25年9月,宁夏以“三级”规划体系为核心的16条经验在黄河流域各省区推广,示范效应持续扩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