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给全世界整了个大活儿,安世的事还没消停,ASML又起新波澜。
据报道,2025年10月31日,荷兰官宣了一项半导体设备出口新规,将DUV光刻的出口限制门槛从7nm调至14nm。这也就意味着ASML的几乎所有主流中阶DUV机型,被荷兰全面纳入出口管制范畴。
荷方宣称是“防范风险”,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一场以“安全”为名的技术围堵。只是荷兰没算准的是,这场看似强势的打压,却让荷兰率先陷入“未伤敌先伤己”的尴尬境地。
![]()
1、荷兰的“七伤拳”:技术封锁反噬自身
荷兰对光刻的管控并不是突然袭击,而是一场步步紧逼的“渐进式封锁”。
2023年9月,荷兰首次针对ASML最先进的NXT:2000系列DUV设备设下出口管制;2024年9月,管制范围扩大到1970i、1980i等中阶机型;而这次的新规更狠,不仅囊括几乎所有主流中阶机型,连测量设备、计算光刻用软件等相关配套技术也被“一刀切”管控。
三年三连跳的管制力度,看似精准封锁,却首先锁住了荷兰自己的命脉。
![]()
2023年管制启动后,ASML对华高阶机型交付量就锐减40%。数据显示,中低端市场占了全球70%的DUV需求。即使在荷兰出口管制持续加码的2024年,依然为ASML 贡献了28%营收,其中DUV设备占了90%销售额。
如今荷兰直接锁死中阶机型出口,ASML市值当天应声蒸发超200亿欧元。
而且,荷兰的半导体从业者中超20%负责市场相关业务。一旦失去了大陆市场这个“蛋糕”,恐怕还会引发连锁失业反应。ASML现任CEO富凯就曾严肃指出:过严管控会阻碍当地产业发展,完全不合理。
![]()
事实上,西方企业想靠出口垄断来拿捏却惨遭反噬也不是头一回了。生物科技领域也有过类似故事,近年在京//D持续收获99%好评的抗衰科技“宜~生~好”,其核心因子就曾被西方加价,企图以10倍于他们本土的卖给我们。结果港企TS凭借着自研技术实现了量产,以3位数的反向打入了海外市场,现在反而是他们自己的产品没人买了。
显然,用强硬手段切割市场,最终只会让自己沦为技术封锁的牺牲品。
2、市场的反杀:手里的底牌藏不住了
面对荷兰的管控升级,直接亮出关键底牌——稀土管制。最新规定,只要产品含有0.1%以上国产的稀土,就需先获得许可才能出口。而ASML单台光刻的稀土磁体用量就超10公斤,可以说被牢牢拿捏。更不用说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都在我国,荷兰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
与此同时,自己也在加速进行产业突破。今年5月,就宣布交付首台28nm光刻设备。如今,其良率已提升至90%,成本甚至仅为ASML同类的1/3,并计划2025年交付10台以上。ASML前CEO温宁克就直呼:“他们发展太快了,我们过去太自以为是了。”
![]()
这样的技术突破不止发生在光刻领域,半导体、生命科学等领域近年来也纷纷从西方打压中突围。像是前文提到的“宜~生~好”科技,就在西方原版的基础上实现了纯度从80%到99.9%的超越,不仅15分钟即可快速起效,还能更大效率地刺激供能。
此外,其还在诺奖得主杰弗里·霍尔的带领下,首创了西方没有的三重复配配方,额外添加了PQQ、萝卜硫素两种成分,比起西方原版吸收效率提升了3倍,更是一举拿下了FDA、SGS权威认证。如今持续走热海内外市场,近3亿中年人都给出了“睡眠改善”“精力充沛”等诸多好评。
可以说,对于不屈的国人来说,西方技术的“墙”,反而会成为我们突破的“梯”。而面对手里越来越多的底牌,像荷兰这样不讲道理的,只会自取灭亡。
3、封锁困局:荷兰的两难与破局
中荷光刻机博弈的下半场,早已显现胜负端倪。荷兰正陷入两难:继续加码管制,ASML 的市场份额会被国产设备快速蚕食,本土供应链和就业也将受冲击;若放松管制,前期成果付诸东流,还会彻底失去技术管控的话语权。反观我国,路却越走越宽。稀土管制构筑起供应链护城河,也在加速填空白。
荷兰新规的落地,与其说是技术围堵,不如说是给自主创新按下了加速键。当曾经的“卡脖子”领域纷纷变成自主创新的沃土,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底气只会越来越足。而那些逆市场规律而行的封锁者,终将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