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贾某用25万元买下心仪房产时,他没想到真正的"隐形房款"藏在税务局的系统里。税务局一纸《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按39万元计税,这场持续两年的诉讼最终以二审法院维持原判落幕,给所有购房者敲响警钟——房价≠税基,签合同前少做这一步,可能多掏十几万冤枉钱。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孰高原则"成隐形税负放大器
税务局的底气来自《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和"孰高原则":当申报价低于最低计税价格时,必须按税务系统的评估价交税。这就像商场"原价划线价"的游戏规则,划线价(评估价)才是计税基准。全国各城市都设有"房价红线",北京朝阳区某经适房最低计税价达8.2万/㎡,深圳龙岗区部分房源评估价超实际成交价30%。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贾某的败诉暴露出普通购房者的认知盲区。他提交的第三方评估报告因缺少评估师签名、未载明评估方法等硬伤被法院否决,这如同拿着自制收据去报销,注定无法通过财务审核。税务系统采用的批量评估技术会综合地段、房龄等数百项参数,其结论往往比单一房产评估更具说服力。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程序瑕疵不撼动实体铁律
二审判决中藏着更深刻的启示:即便《税务事项通知书》未写明具体法律条款构成程序违法,但只要核定结果正确,纳税人仍需照章纳税。这就像交通罚单漏写法律条目,不代表超速事实不存在。法院特别指出,贾某若及时要求税务局补正文书瑕疵,或许能节省后续行政复议和诉讼成本。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上海某中介机构负责人透露,2025年处理的二手房交易中,约17%因申报价低于评估价触发税务调整。最典型的案例是浦东某套挂牌280万的老公房,税务系统评估价竟达352万,买卖双方被迫临时凑齐20多万差额税款才能完成过户。
三步避开"税负陷阱"的实操指南
查询最低计税价应成为看房第一步。各市税务局官网通常提供查询入口,例如输入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某小区,即刻显示当前评估均价9.8万/㎡。若发现心仪房产报价显著低于该数值,就要警惕后续补税风险。
选择评估机构要认准"双资质"。合法房地产评估报告必须同时具备估价师签名和机构公章,且采用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法定方法。北京某购房者因使用银行提供的免费评估报告,导致1000万购房款被按1200万计税,多缴税款达56万元。
文书纠错比复议更重要。收到《税务事项通知书》应先核对三项要素:计税依据、法律依据、救济途径。像贾某案件中未载明具体法条的情况,应在15日内书面要求补充说明,这比直接申请复议更能掌握主动权。
这场诉讼暴露出房产交易中鲜为人知的"价格双轨制"——买卖双方谈妥的只是明面价格,税务系统里还藏着另一套计价体系。当法院判决书盖上公章的那一刻,所有购房者都该明白:读懂规则比砍价更重要,合规成本才是真正的隐形成本。毕竟,在"孰高原则"的天平上,从来只有国家税法的砝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