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仿制药发展报告(2025)》于2025年发布,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联合编著,共28页。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的发展现状、政策影响、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指出我国仿制药产业正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面临结构转型与国际化发展的双重挑战。
一、化学仿制药:市场调整与政策驱动并行
市场概况
- 规模达8683亿元,同比略降3%,占比持续收缩。
- 企业集中度低,TOP10企业份额仅22%,同质化竞争加剧。
一致性评价持续推进
- 累计过评批文超1万件,品种超1100个。
- 委托生产比例显著上升,MAH制度推动产业分工细化。
国家集采影响深远
- 已完成10批集采,覆盖435种药品。
- 规则持续优化,引入“复活机制”等,推动价格回归理性。
- 企业参与度提升,委托生产中选比例升至31%。
二、生物类似药:快速崛起与红海竞争
发展迅猛
- 已批准87款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
- 抗体类药物为主力,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等品种竞争激烈。
研发热点集中
- 可美格鲁肽成为研发新焦点,2024年申请占比近40%。
- 肿瘤与自免领域为主战场,适应症拓展与联合疗法成差异化策略。
市场渗透率提升
- 部分品种类似药份额超80%,推动原研药大幅降价。
- 企业集中度高,前三强占70%市场份额。
国际化步伐加快
- 多款生物类似药在欧美获批,如百奥泰托珠单抗、齐鲁制药雷珠单抗等。
三、发展展望:转型与价值重塑
我国仿制药产业在政策、技术与国际化的三重推动下,正从“仿制”走向“优质”,从“国内”走向“全球”。一致性评价与带量采购推动行业洗牌,企业纷纷转向复杂制剂、生物类似药等高附加值领域。未来,随着MAH制度深化、供应链韧性增强与国际合作拓展,中国仿制药将在保障用药可及、控制医疗成本方面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助力中国从“制药大国”迈向“制药强国”。
报告节选
![]()
![]()
![]()
![]()
![]()
![]()
![]()
![]()
![]()
![]()
![]()
![]()
![]()
![]()
![]()
![]()
![]()
完整报告获取:三个皮匠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