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打开世界地图,在东半球的中心,有一个横跨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它北临黑海,西濒爱琴海,南靠地中海。飞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索桥将欧亚两大洲紧密地连在一起,这个国家就是土耳其。土耳其位于奥斯曼帝国解体前的中央地区,这块神奇的土地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雄霸世界的奥斯曼帝国的中心而辉煌一时,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文明发祥的中心地区之一,保留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
人类文明的摇篮
它不仅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唯一纽带,而且在商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国际大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使得许多人类文明都曾把它列为理想的家园,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奥斯曼帝国就是在这片古老、神奇、独特的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3世纪的时候,奥斯曼人仅是分散居住在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许多突厥公国之一。
![]()
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不仅建立了一个包括以前拜占庭帝国的东南欧和安纳托利亚的大片地区,而且还包括匈牙利与整个阿拉伯世界,雄霸欧亚非三大洲的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封建军事帝国。正是由于这种地理和历史的因缘,奥斯曼帝国成了东西方商业贸易和社会文化的交汇之地。
奥斯曼人的祖先,是从中亚迁徙到小亚细亚的突厥民族中乌古思部落的一支。而随着小亚细亚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突厥游牧部落作为奥斯曼帝国在崛起过程中赖以补充的后备军,顺利地完成了由突厥人到奥斯曼帝国社会一分子的转变。
![]()
何谓突厥人
一般来说,“突厥”一词在学术用语上是一个通用的专属名词,泛指很早以来就开始讲着突厥语的那些游牧民族。突厥人的早期历史,有很大一部分相当含糊。有些含糊之处是靠神奇传说,或是通过加枝添叶地虚构事实而整理成章的。即使那些年代较近的理论学说与有关历史资料,也未必可信。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著书立传,认为突厥人是乌拉尔-阿尔泰语族的一个分支。
然而,今日一些国际上有名的语言学专家则认为,乌拉尔语族(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等)和阿尔泰语族(包括突厥语、蒙古语、满族通古斯语,可能还包括朝鲜语)之间的基因关系,一直未得到科学性的证明。虽然阿尔泰各语种之间的关系还不太清楚,但有一点似乎是明晰无误的,即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突厥人一度属于阿尔泰种族的一个部分。同属于阿尔泰人种的还有蒙古族、满族、保加利亚人,可能还有匈奴人等。
![]()
历史上突厥人最早出现在贝加尔湖南面、戈壁沙滩以北的今日蒙古一带。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有关资料,提到过一个由这类草原游牧部落组成的军事联盟,中国人在历史上称这类游牧部落为匈奴。其中突厥部落所占的成分很可能最大。匈奴中西侧的一支,被鲜卑人不断驱赶向西,于公元5世纪出现在欧洲,被西方人称之为匈奴人。这一地区地阔天长,但由于土地贫瘠,水源匮乏,气候恶劣,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异常缓慢。
而且越来越不能保证不断增长的游牧民对生活用品的起码需求。所以自古以来,这一地区一直经受着周期性牧场危机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动摇着这一地区原始的经济基础,而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引发出了一系列游牧民族连续不断地向居住在大草原边缘的农耕文明地区的大迁徙。这些不断向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南部、西部迁徙的游牧民族,经过连年混战和不断地向外迁徙,并在许多地区转为定居。
![]()
他们的社会结构十分复杂,氏族部落是其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在形式上,各民族部落执掌大权的首领,一般是由氏族部落的民众大会推选出来的,但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已成为世袭的统治者。这种处于封闭状态下的社会,血缘和宗法氏族制一直是维系氏族部落的牢固纽带。广大的游牧民也把氏族部落视作维持他们自身生存的唯一依靠,而且以首领为首的少数显贵也凭借着这种血缘关系。
宗法氏族制度以及各自部落的习惯法来巩固和延续他们的统治,并享有各种特权。由于这些游牧部落的社会生产力低下,战争与抢劫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血亲复仇、同族复仇盛行。血亲复仇既是被害人亲属的权利,也是义务,不能随意放弃。加害人的亲属则必须共同为加害人承担责任。据史料记载,583年突厥部落分裂为东西两汗国。东部的突厥部落政权以一条向北流入贝加尔湖的河流为中心,他们多从事放牧、经商和农业。
![]()
这些突厥部落政权或是由于向中国中央政权臣服,或是由于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牲畜、土地和水源等诉诸残酷的武力,而时起时落、时隐时现,如同走马灯似的交换着,使人们的社会生活一直持续在恐怖之中,难以获得片刻的安宁。其他一些突厥部落则向南、向西推进,到公元10世纪时,这些不屈不挠的游牧民族已定居在中亚地区。南以咸海和锡尔河下游为界,西以里海和伏尔加河下游为界,东北以额尔齐斯河为界。
他们主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以放牧骆驼、马、牛和羊为主。有少数定居的部落在沙漠绿洲种植谷物,在商业集市上进行实物交换,以牲畜、兽皮、林产和战俘,换取来自南方和西方穆斯林边境的商品货物。这些昙花一现的突厥游牧部落政权,因坐落在中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上而颇得地利之便,也曾经盛极一时。
![]()
历史上的拜占庭帝国为了抵抗伊朗高原上波斯帝国对小亚细亚的入侵,曾经从首都君士坦丁堡多次派出使者,向这些突厥游牧部落进贡,以期得到他们的帮助,这足以证明在当时突厥游牧部落政权实力的强大。但是这些突厥游牧部落政权,也像东部的突厥兄弟一样,因连年不断的战乱、灾荒、瘟疫以及外族的入侵,时不时就土崩瓦解了。然而,这一地区却一直保留着突厥种族的特征。
落户小亚细亚
公元11世纪中叶,讲突厥语的乌古思、土库曼各部族开始大量涌入拜占庭帝国统治的小亚细亚地区。在拜占庭帝国与突厥人在公元1071年进行的曼齐克特战役前后,大约有200多万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地区落户。位于东地中海沿岸的小亚细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列强争夺的地区。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小亚细亚归属于东罗马帝国。公元5世纪初期,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建立的萨珊王朝。
![]()
成了西亚最强盛的国家,他们开始同拜占庭帝国通过残酷的战争交往争夺小亚细亚地区。几乎在整个6世纪,两个大帝国一直处于你死我活的交战之中。然而,最终的结果是,除了极大地消耗了这两个帝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之外,波斯人的萨珊王朝并未获得最后的胜利而夺得小亚细亚。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崛起之后,通过不断向外扩张的“圣战”,相继占领了西亚与北非的广大地区,但在拜占庭帝国的顽强抵抗下。
虽然领土大幅度地缩小了,但小亚细亚这块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却一直都在拜占庭帝国的控制之下。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小亚细亚成了拜占庭帝国有效抵抗伊斯兰阿拉伯帝国侵略进攻的坚强堡垒。从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亚细亚的托罗斯山脉和其东部的亚美尼亚高原,成为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的分界线。在公元9世纪初至11世纪初的二百多年中,拜占庭帝国又重新进入它的黄金统治时代。
![]()
公元10世纪下半叶,伊斯兰阿拉伯帝国因宗教与权力的斗争,统治阶层内部出现混乱与分裂。无休止的内讧和战乱,使得阿拉伯帝国的国力逐渐衰微,失去了对外征服和领土扩张的能力。而此时的老对手拜占庭帝国却利用这一大好局势,一改过去消极退让和防御的战略方针,采取了转守为攻的军事手段,派出远征大军,相继收复了被阿拉伯人长期占领的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以及西亚的叙利亚一部分。
而当突厥人不断迁徙来到小亚细亚时,拜占庭帝国的疆土已经扩大到了叙利亚北部、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等广大地区,成为当时横跨欧洲与亚洲的庞大帝国,可谓雄极一时。
参考资料:
《世界帝国史话》,页30。
《世界帝国史话》,页35。
《世界帝国史话》,页3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