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庆新闻网)
转自:安庆新闻网
■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我市城乡各地,走进一线、赶赴现场,回眸五年变化,翻看“百姓账本”。即日起,本报推出《我这五年·百姓账本》栏目,让我们一起回望耕耘路、蓄力新征程。
秋冬之交,暖阳铺洒大地,循着彩虹沥青路踏入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273亩智慧农业产业园内樱桃番茄挂满枝蔓,5000余亩特色农业区里油菜青嫩、小麦出苗,6公里“拾趣杨安”农文旅示范带上游人络绎不绝。这“一园一区一带”次第铺展,恰似一本具象化的发展账本,每一页都镌刻着杨安村“十四五”五年蝶变的实干足迹,写满了村强民富的丰硕收获。
“十四五”期间,杨安村锚定“智慧田园,现代杨安”发展目标,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底色、智慧农业发展为支柱、农文旅融合为引擎,从传统农业村蜕变为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用五年时间交出了一份“村美、业兴、人和”的乡村振兴优异答卷。
![]()
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盘活闲置水面打造的“拾趣杨安”农文旅融合项目,于今年9月正式开业。 通讯员 黄帅 摄
村集体“增收账”:从传统农业到“多元生金”,五年实现五倍增长
“2020年以前,村里收入主要靠农田服务费和厂房租金,一年才四十余万元。‘十四五’这五年,我们靠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农文旅融合多管齐下,村集体经济直接实现五倍增长!”谈及增收之路,杨安村党总支书记黄加云言语间满是自豪。跨越式增长的背后,是杨安村打破传统路径、盘活全域资源的创新实践。
2018年,杨安村经多方考察研判,引进总投资3.5亿元的凯盛浩丰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这个“龙头项目”成为全村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截至2025年,项目已完成两期建设,建成273亩全省规模最大的荷兰文洛式玻璃智慧温室,科技感渗透生产全流程:846个传感器实时捕捉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2330个控制器自动调控遮阳幕帘、通风系统与水肥供应;透光率达91.5%的超白减反射玻璃让作物均匀受光,岩棉基质无土栽培从根源杜绝土传病害,熊蜂自然授粉保留番茄本真清甜。
今年9月,该产业园定植近12万株樱桃番茄,11月起进入长达9个月的采收期,每平方米产量超25公斤,是传统温室的6至8倍。“我们的番茄糖度比普通品种高3至4度,直供长三角、珠三角高端商超,售价是普通番茄的3至5倍。”凯盛桐城公司总经理吕生介绍,温室年产番茄3500吨,年产值达4500万元,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更带动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务工增收3.5万元。
嗅到智慧农业的发展潜力,杨安村趁热打铁,争取400余万元建成农产品包装加工基地,专为番茄定制配套包装,年产值达700多万元,为村集体再添15万元稳定收入,构建起“生产——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在发力智慧农业的同时,杨安村还同步推进传统农业提质增效。2024年,村里争取上级资金1312万元修沟渠、清塘口、建机耕路,建成5000余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该村依托本地富锌土壤资源,规模化打造4800亩富锌香米基地和108亩瓜蒌基地,推广“稻油轮作”“稻麦轮作”模式,让土地“全年无闲”,亩均效益增加1200元以上。2024年,该村富锌香米基地产出水稻576万斤,瓜蒌基地收获干籽3.78万斤,特色农业总产值近1000万元。为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村里注册“文都杨安”区域公共品牌,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2024年,“文都杨安”系列农产品销售额达400余万元,品牌溢价率达30%,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俏”的转变。
“以前大官塘就是个普通鱼塘,闲置校舍荒草丛生,谁能想到现在都成了‘摇钱树’。”杨安村村民亲眼见证,该村的文旅“增收账”就是“变废为宝”的生动诠释。
2024年,村里引入2700万元社会资本,打造“拾趣杨安”农文旅融合项目,唤醒400多亩闲置资源:围绕287亩大官塘,开发渔光互补、亲水垂钓、环湖小火车、活力沙滩、水上城堡等多元业态;将10亩闲置小学改造为可容纳100人食宿研学的综合基地;把12亩废弃塘坑打造成星空露营地,成为网红打卡热点。
今年9月,“拾趣杨安”项目正式开业,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日营业额超7万元。“我们不收门票,靠业态体验和餐饮消费盈利,既聚人气又增收入。”黄加云介绍,仅大官塘周边的餐饮店、民宿就带动5户村民年增收超18万元,村集体从文旅项目和渔光互补项目中每年获利62万元。2024年,杨安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3万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00万元。
村民“幸福账”:从“面子”到“里子”全方位升级,村庄宜居更宜业
“以前村民投诉最多的是路难行、灯不亮、沟渠臭,2024年有107起投诉;现在村里路宽了、灯亮了、环境美了,今年投诉不到5起。”杨安村党总支副书记丰茂盛翻着“民生账本”,细数五年间的民生变迁。“十四五”期间,杨安村将集体增收的“真金白银”反哺民生,投入1.4亿元推进和美乡村全域改造,让村庄从“面子”到“里子”全方位升级,村民的幸福指数跟着集体收入同步攀升。
2023年,杨安村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2024年,村里掀起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主干道拓宽至6米,铺设黑色沥青路面,实现杆线入地;硬化道路3.7万平方米,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安装路灯780盏,让乡村夜晚告别漆黑;建成86处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排污管道8600余米,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整修当家塘30口、疏浚沟渠12公里,287亩大官塘经生态改造后碧波荡漾、白鹭翩跹,成为村民休闲漫步的“后花园”;新建28处休闲广场、5公里健身步道,3000余平方米文化墙绘满六尺巷礼让故事与田园风光,让村庄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和美乡村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难题被村民的热情化解。党员吴大顺率先捐款1.2万元支持村庄建设,在他的带动下,腊树组累计捐资8.8万元。“我是党员,就该带头。村子建好了,受益的是我们自己。”吴大顺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截至目前,全村党员群众累计捐资78万元、投劳折资255万元,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为守住建设成果,杨安村创新建立“四位一体”管护机制:每年村民和企业自筹卫生费5万元,村级配套11万元,聘请6名专职环卫人员和46名“村容协管员”,构建“组组有协管员、户户有责任区”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同步推行“积分制”和“清洁文明户”评比,每月通过“红黑榜”公示,激发村民维护环境的自觉性。“现在家家户户都比着干净整洁,谁要是上了黑榜,都觉得没面子。”村民曾秀琴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后院打理得宛如小花园,凭借这份用心获评村里的“美丽庭院”示范户。
和美乡村建设既要“颜值”更要“温度”。针对孤寡、独居老人,杨安村与移动公司合作推进智慧养老,为30余户老人安装智能手环,一键呼叫即可联系村干部,让养老更有保障;推行“民情日记”制度,村“两委”成员每周下沉网格不少于3天,把村民诉求一一记录,解决一件划掉一件。2024年以来,杨安村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产业兴则就业旺,“十四五”期间,杨安村通过三大产业联动,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稳稳增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三五”末的不足2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2.8万元,预计2025年将达3.2万元。
杨安村的“十四五”账本,藏着“增收”与“幸福”的联动密码——集体增收为民生投入筑牢保障,民生改善激发村民参与发展的热情,形成“产业兴——集体富——民生优——发展快”的良性闭环。回望“十四五”这五年,杨安村用实干证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只要把集体增收的“蛋糕”做大,把民生幸福的“温度”提足,村民的笑脸就会成为乡村振兴最美的风景。
展望“十五五”,杨安村的蓝图愈发清晰:锚定“建设全国一流和美乡村”目标,实施“党建领航、产业升级、人才集聚、文化兴盛、生态优化”五大工程,力争到2030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