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破“十弊”方能扎下根
□ 蔡踊泓
年轻干部是干事创业的“生力军”,但一些人刚走上岗位便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不接地气、不善调研、不通人情等“十弊”,像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他们与岗位、与群众的联结。破解这些症结,既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更是履职尽责的必答题。
从“悬浮”到“扎根”,破“不接地气”之弊。有年轻干部下村走访,开口就是“你们村的GDP增长率是多少”,村民听了直摇头——这不是“深入基层”,是“悬浮在基层”。不接地气的本质,是把“办公室思维”搬进了田间地头:习惯看报表数据,却不懂地头的墒情;擅长写材料逻辑,却读不懂群众的眼神。
真正的“接地气”,是像焦裕禄蹲在麦垄里问苗情,是廖俊波坐在石阶上听诉求——把“我讲你听”换成“你说我记”,把“书面语”调成“家常话”,让鞋底沾泥、让掌心接温,才能把岗位的“根”扎进群众的土壤里。
从“虚浮”到“务实”,破“不善调研”之弊。“调研就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是不少年轻干部的通病,提前打招呼、走“经典路线”、听“标准答案”,调研报告写得“逻辑满分”,却连村里的灌溉渠堵在哪都不知道。不善调研,是把“走过场”当成了“走流程”,把“完成任务”代替了“解决问题”。
调研的真谛,是“一竿子插到底”。像陈云说的“交换、比较、反复”,多钻“矛盾窝”,多听“逆耳言”,既看“门面”也看“后院”,既问“干部”也问“老乡”。唯有把“问题清单”摸实,才能把“履职答卷”写透。
从“自我”到“共情”,破“不通人情”之弊。有的年轻干部处理群众纠纷,张口就是“按规定办”,把政策的“刚性”变成了待人的“冷漠”;同事加班到深夜,他只说“效率低才会加班熬夜”,把“理性”变成了“疏离”。不通人情,不是“原则性强”,是少了共情的温度——不懂“规定之外有温度”,不知“工作之中有情谊”。
“人情”从不是“圆滑世故”,是将心比心的体谅。群众跑了三趟没办成事,先递杯热水再查流程;同事犯了小错,先帮补漏再讲方法。把“我觉得”换成“你需要”,才能在岗位上既守原则的“界”,也暖人心的“温”。
从“封闭”到“协同”,破“不能交流”之弊。“闷头干自己的事,从不跟同事搭话”“汇报工作只说‘没问题’,出了岔子才慌神”——不能交流的年轻干部,像职场里的“孤岛”,要么怕说错话不敢开口,要么自视甚高不愿沟通,最后把“单打独斗”变成了“孤立无援”。
交流的本质是“双向赋能”。向上汇报,说清“进展、问题、建议”;同级协作,讲透“需求、边界、配合”;对下沟通,问明“困难、想法、期待”。把“沉默是金”换成“有效表达”,才能在岗位上聚合力、破难题。
从“摆谱”到“俯身”,破“架子十足”之弊。“刚提拔就端起‘官架子’,说话拿腔拿调”“群众来办事,他坐在椅子上跷二郎腿”——架子的背后,是把“岗位权力”当成了“个人威风”,把“服务者”活成了“管理者”。可群众心里有杆秤,你离群众越远,群众对你越“冷”。
年轻干部的“底气”,从不是架子撑起来的,是干出来的。把“请坐”变成“一起坐”,把“等你找我”变成“我去找你”,把“指示”换成“请教”。丢掉了架子,才能接住群众的信任。
从“自负”到“自省”,破“自以为是”之弊。“领导的意见不如我的想法”“前辈的经验都是老一套”——自以为是的年轻干部,总困在“自我认知的茧房”里,听不进不同意见,容不下多元声音,把“个人判断”当成“绝对真理”,最后在“闭门造车”里走了弯路。
“自以为是”的解药是“自以为是”的反面,多问“我是不是错了”,少想“我肯定对了”;多学“别人为什么这么做”,少抬“我为什么不这么干”。把“自负的棱角”磨成“自省的柔光”,才能在岗位上持续成长。
从“唯上”到“唯实”,破“唯上是从”之弊。“领导说东不敢往西,哪怕方向错了也照做”“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连夜补台账、造数据”——唯上是从,是把“对上级负责”变成了“对上级的‘面子’负责”,把“执行命令”异化成了“盲目服从”,最终在“形式主义”里偏离了履职的本质。
“唯实”才是真正的“负责”。对上级的要求,既要“不折不扣”,也要“结合实际”;对不合理的指令,既要“讲政治”,也要“讲方法”——用事实说话,用效果交卷,才是对岗位、对群众真正的负责。
从“避事”到“扛事”,破“不敢担当”之弊。“遇到难题就‘打太极’,碰到责任就‘踢皮球’”“怕出错、怕担责,宁愿不干事也不‘出事’”——不敢担当的年轻干部,像“温室里的苗”,怕风吹雨打,怕磕碰摔跤,最后在“求稳”里丢了“干事的锐气”。
担当从不是“蛮干”,是“知重负重”。该拍板时不犹豫,该扛事时不退缩,把“我不行”换成“我来试”,把“怕出错”变成“敢纠错”。岗位的价值,从不是“不出事”,是“干成事”。
从“自保”到“尽责”,破“明哲保身”之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哪怕看到问题也不吭声”“为了‘不得罪人’,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哲保身,是把“个人利益”放在了“岗位职责”前面,把“老好人”当成了“处世智慧”,最终在“沉默”里失了原则。
“尽责”才是最好的“自保”。对工作中的漏洞,及时提醒;对群众的诉求,主动回应;对不良风气,敢于说“不”。守住履职的底线,才是对自己最稳的保护。
从“跟风”到“思考”,破“人云亦云”之弊。“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从不独立思考”“政策还没吃透,就跟着喊口号”——人云亦云的年轻干部,像“没根的草”,风吹向哪就倒向哪,既没自己的判断,也没履职的定力。
“独立思考”是岗位的“压舱石”。对热点话题,多问“为什么”;对工作安排,多想“怎么办”;对他人观点,多辨“对不对”。不做“传声筒”,要做“思考者”,才能在岗位上走得稳、走得远。
年轻干部的“水土不服”,根源从不是“岗位难”,而是“心没沉”——把“身段”放下来,把“耳朵”竖起来,把“肩膀”扛起来,破了这“十弊”,才能真正在岗位上扎下根、干成事,让“生力军”变成“顶梁柱”。
(作者系江苏省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原二级巡视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