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泉州市惠安县紫山镇的万亩余甘园内硕果盈枝,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2025年,紫山镇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名单,这份国家级荣誉的背后,是该镇以余甘特色产业为引擎,深耕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从明朝皇帝御赐“皇帝甘”的传奇,到如今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果”,这颗承载千年农耕记忆的小果子,正在紫山大地上酿造出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大甜头”。
从“酸涩野果”到产业支柱
余甘是我国第一批药食同源的经济植物,具有生津止渴、润肺化痰等多种生理功能,维生素C含量是橙子的近8倍。近年来,作为新兴的特色果树受到消费者关注。惠安余甘种植历史悠久,在汉晋、唐、明等古农书均有记载。当地种植户介绍,据传,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惠安的余甘,感觉满口甘甜,将其封为“皇帝甘”。
紫山镇土地富含沙质红土,优质矿物质适宜栽培,于是造就了惠安余甘“酸后回甘”的独特风味。上世纪80年代为了加强水土保持,当地政府大力推广种植余甘,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种植规模全省之最。目前,福建省是余甘子主产区,种植规模在国内拥有优势,而这其中的良种栽培主要集中在惠安县紫山镇。
![]()
俯瞰惠安县紫山镇蓝田村。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然而,早期的惠安余甘品种较为单一,如蓝带、粉甘、六月白、秋白等多为酸涩加工型余甘,缺乏鲜食甜余甘品种,同时缺乏优质的加工专用品种,单价也低,因而果农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村自为战、户自为营”的分散模式也制约了产业发展,导致产量产值下降,市场行情不好。
近年来,在紫山镇政府等多方力量通过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让紫山镇的余甘在国内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引进嫁接新品种甜余甘,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提升品质,2019年“惠安余甘”入选国家地理标志,2024年“蓝田甜余甘”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果农正在采摘成熟的余甘。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10月底至11月是余甘的丰产期,像这种新品种‘福饼5号’,每株产量至少有100斤。”在惠安县紫山镇蓝田村田船余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明川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创立于2016年,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实施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高接换种,实施绿色防控栽培技术,已成为该镇余甘合作社中的佼佼者,目前果园面积近500亩,年产量可达近800吨。
果园里,一串串金黄色的余甘果透着诱人的光泽,苏明川手捧丰收的余甘感慨道:“以前种果全凭经验,现在有专家指导,产量翻了好几番。”据统计,紫山镇现有余甘栽培面积约3万亩,年产余甘子鲜果6万吨以上,是余甘产业第一大镇。
![]()
苏明川手捧丰收的余甘向记者介绍。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从“鲜果售卖”到多元矩阵
若说“鲜果售卖”是余甘果走向市场的第一步,那深耕深加工赛道,便是让这颗 “酸涩野果”突破价值天花板、化身“黄金产业链”的关键一跃。以前,紫山镇全镇有余甘果加工三十多个传统小作坊,主要是传统工艺制作,生产出余甘腌制品、蜜饯等低附加值农产品,很多生产标准受限制,不能成为流通商品进入市场,制约了余甘果产业进一步发展。
因此,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近年来,紫山镇与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共建产学研基地,针对余甘深加工开展联合攻关,通过高校对接,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品质,创新产品形式,拓宽销售渠道。
![]()
丰收的惠安余甘。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我们不仅有余甘蜜饯,还有余甘茶、余甘冲剂、余甘Q糕……”走进惠安水磨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阳光工厂”,透明生产车间内,新鲜余甘经过清洗、压榨、萃取等工序,转化为色泽清亮的余甘汁、形态精致的冻干粉等余甘精深加工产品,这些产品一经推出,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产品创新中,文化元素的融入让余甘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在水磨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展示厅里,余甘枝非遗工艺品、惠女服饰元素包装的余甘礼盒相映成趣,将闽南文化与养生理念巧妙结合。
据统计,目前,紫山镇余甘主导产业相关的经营主体有11家,其中余甘精深加工企业4家,余甘子专业合作社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家,带动农户近1600多户,共约4000人以上。
![]()
果园里,一串串金黄色的余甘果透着诱人的光泽。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从“单点扶持”到政策赋能
紫山镇余甘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的政策支撑体系。2023年,紫山镇创新成立余甘产业联合党委,构建“1+4+N”组织架构,整合4个核心村党组织与10家单位资源,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品牌建设让余甘价值倍增。在政府推动下,惠安余甘先后斩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泉州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殊荣。通过统一包装、统一标识,规范产品等级标准,紫山余甘从“无名野果”变成“金字招牌”。
![]()
余甘园内,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在惠安县紫山镇的另一头,记者见到了300亩在建的余甘果园。“我们目前正在进行果园整理、果园道路建设、节水喷灌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治……预计后年能够实现果实的丰收。”该余甘园的负责人庄惠平告诉记者,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无疑是给像自己这样的农业经营主体一剂“强心剂”,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加入到惠安余甘产业中。
“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后,紫山镇迎来发展新机遇,将更好地发挥联农带农作用。”紫山镇副镇长庄冠雄说,近年来,紫山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力度,推广高接换种、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提高余甘产量品质,持续加大余甘产业培育,推动余甘产业链发展,小余甘果串起振兴链,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
惠安水磨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透明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碌着。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从千年农耕的“酸涩野果”,到乡村振兴的 “黄金链”,紫山镇以余甘产业为纽带,实现了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的蝶变。正如余甘“酸后回甘”的特质,紫山余甘产业的振兴之路虽历经探索,却终得硕果盈枝。在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加持下,这颗承载希望的“金果子”,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酿造出更醇厚的甘甜。
![]()
余甘精深加工产品受到消费者喜爱。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
在建的余甘果园内,刚刚嫁接好的新品种甜余甘。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来源:东南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