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的炮弹能把城墙炸成渣,清军却掏出木头盒子‘哒哒’射箭——这画面像穿越剧,却是1860年大沽口的真事。”
比托照片里那架“诸葛连弩”,看着像年货摊上的玩具:竹片弓臂、麻绳弦、一排竹箭歪七扭八。可英国人上手一拉,十支箭三秒打空,百米外还能钉进柳树干。联军士兵当场笑疯:“这就是中国人的马克沁?”笑声背后,没人告诉他们,这破盒子两年前刚在天津城外弄死过三个捻军马贼——30米内透心凉,比鸟枪准。
![]()
老天津卫的口碑里,这玩意叫“十眼铳”,其实是海边盐民防海盗的土造版。箭杆用晒盐的竹竿削,箭头铁匠铺里随手打的棺材钉,浸了卤水不生锈。造一把成本不到半两银子,穷得叮当响的民团能一口气攒二十架。1860年炮台告急,守将瑞麟把民团也拉上去凑数,结果就成了洋人相机里的“活化石”。
![]()
真要追祖宗,得跑到武昌博物馆看那套战国楚墓出土的铜弩机——巴掌大,齿轮牙口还锃亮。专家测过,能连发两次,但装箭得抠半天。古人不傻,知道“连发”是伪需求,战场要的是“一击要命”,所以诸葛亮改良的“元戎”其实是拉大栓的加强版,一箭能穿两层蜀汉制式札甲。到了宋朝,火药炸坏城墙,连弩彻底沦为南方山寨防猴子的工具——贼来了放一排,箭支带倒钩,扎腿不扎命,听惨叫就知道人爬到哪儿。
![]()
更尴尬的是,洋人同期也走过弯路。大英军械库藏过一台1860年试制的“连发弩炮”,铸铁架子,手摇链条,射程两百米,射速每分钟二十发——听起来很科幻,可上战场第一天摇柄就被冻住,炮兵干脆拆下来烤火,最后当废铁卖。技术代差一旦拉开,冷兵器再花哨也只能当行为艺术。
![]()
所以大沽口那一仗,连弩最狠的一击不是射人,是射脸:英军整理战利品时,发现箭匣上歪歪扭扭刻着“咸丰通宝”字样——把铜钱熔了铸箭头,朝廷的年号直接拿来当杀人签名。随军记者发回伦敦的画报标题成了《乾隆的铜板vs维多利亚的炮弹》,把大清的脸抽得啪啪响。后来《泰晤士报》算过账:一发十二磅炮的造价,够天津民间造三百架连弩,而炮只需要点火,弩还得先练三个月臂力——这就是工业国打农业国的数学。
![]()
今天去北京军博看复制品,讲解员总爱补一句“落后就要挨打”。其实老天津的顺口溜更毒:“竹竿子射大英,射完还得赔银子。”话糙,理不糙:武器落后可以补,观念落后连门都找不到。那架被洋人当笑话的连弩,现在躺在伦敦皇家战争博物馆二楼,标签写着“Chinese repeating crossbow, 1860”,旁边就是一台加特林原型机——两米距离,一个像棺材钉,一个像缝纫机,谁该脸红,一眼看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