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冕宁县人民法院公布的一则判决书,让70余万条学生个人信息被售卖的黑幕浮出水面,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不少家长终于解开了长久以来的疑惑——那些能准确报出孩子姓名、学校甚至家庭联系方式的骚扰电话,并非凭空出现,而是自己的隐私在黑市中被明码标价、肆意流通的结果。
![]()
这起案件的链条清晰且触目惊心:平台工程师彭某利用职务便利,将70余万条包含学生及家长核心信息的数据以43万元的价格打包出售;某技工学校副校长杨某为谋取招生利益,不仅主动购买,还多次转卖加码;中介方则如同批发商般层层加价,让这些本应受严格保护的未成年人信息,最终流向全国17个省市的培训机构,整条黑色产业链涉案金额高达400多万元。彭某、杨某等人的行为,已然触犯《个人信息保护法》《刑法》相关规定,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其背后暴露的是部分从业者底线缺失、企业数据防护形同虚设的严峻问题。
然而,这起案件仅仅是个人信息泄露乱象的冰山一角。比学生信息被用于营销骚扰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医疗健康领域的隐私泄露风险。如果说学生信息泄露带来的多是骚扰与财产损失隐患,那么医院患者信息的外泄,则可能直接威胁生命安全。医疗信息包含血型、病理报告、病史记录等高度敏感内容,一旦落入非法器官买卖团伙等黑恶势力手中,无异于给不法分子提供了"精准狩猎"的地图。想象一下,当患者的健康数据、身份信息被恶意利用,人口失踪的精准度可能因此提升,个体的生命安全将彻底暴露在黑暗的阴影之下,其后果不堪设想。
上海曾发生的一起案例更直观展现了医疗信息泄露的危害:李女士的前夫仅凭她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就登录多家医院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下载了包含精神类疾病诊疗记录的电子病历,并群发给亲友,给李女士造成了严重的人格伤害和社会困扰。这起事件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巨大漏洞——无需人脸核验、短信验证的简易登录流程,让患者隐私如同"不设防的宝库"。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医疗健康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非法使用,极易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危害,处理此类信息必须取得个人单独同意,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但现实中,分级权限不明、操作留痕不全、第三方合作监管缺失等问题,让医疗信息安全防线频频失守。
从学生信息被批量售卖,到医疗数据存在泄露风险,一系列事件警示我们:个人信息保护早已不是"小事",而是关乎民生安宁、社会稳定甚至生命安全的"大事"。《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早已明确了信息处理者的主体责任,国家卫健委也已要求医疗机构对电子病历实行全链条追责,设置分级权限、操作全流程留痕、运用数字水印技术追溯等硬要求。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遏制数据黑市的蔓延,既需要监管部门持续推进"净网"专项行动,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保持零容忍的打击力度,更需要企业和机构筑牢数据防护的"防火墙",将合规要求落到实处。
个人信息不是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而是每个公民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从学生到患者,从普通民众到特殊群体,没有人能置身于数据泄露的风险之外。唯有织密法律监管之网、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公众防范意识,才能斩断数据黑市的利益链条,守住个人信息安全的底线,让每个人的隐私都能得到尊重与保护,让数据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