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960 年正月初四的清晨,陈桥驿的寒风卷着霜雪。赵匡胤在帐中惊醒,部下已将明黄黄袍披在他身上,山呼 “万岁” 的声音震得帐篷簌簌发抖。
这位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此刻脸色发白。他望着帐外持刀的将士,忽然想起周世宗柴荣临终前的嘱托:“好好辅佐幼主。”
![]()
千年后的今天,不少自媒体拿着 “篡逆”“欺孤儿寡母” 的帽子指责他。可他们忘了,陈桥驿的这场兵变,是五代五十三年里,唯一没让百姓流血的改朝换代。
一、五代乱世:人命不如草芥的五十三年
要评赵匡胤,得先懂他所处的时代。那不是和平年代的 “君臣伦理剧”,而是武人挥刀就砍的修罗场。
从朱温灭唐建梁(907 年),到赵匡胤称帝(960 年),短短五十三年,中原换了五个王朝、八姓十四君。平均每个王朝活不过十一年,每个皇帝坐不稳五年。
政权更迭从来是血洗都城。后汉乾祐三年,郭威兵变攻开封,纵兵劫掠十日。《旧五代史》记载:“士民家赀殆尽,死尸满街。” 开封百姓刚躲过兵灾,次年郭威又杀后汉隐帝,满门抄斩。
后唐灭后梁时更惨烈。洛阳城破后,唐军屠城三日,仅登记的尸体就有三万多具。有百姓躲进地窖,却被士兵点火熏死,只为抢一件棉衣。
武将们信奉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后晋的杨光远说:“我有马万匹,兵十万,天下谁敢奈我何?” 这种逻辑下,百姓不过是砧板上的肉。
后周世宗柴荣算难得的明君,可他 39 岁早逝,留下 7 岁的柴宗训和年轻的符太后。在当时人眼里,后周的结局早已写好 —— 无非是下一场血洗的开始。
二、陈桥兵变:唯一 “市不易肆” 的改朝换代
赵匡胤的 “篡逆”,和五代的兵变完全是两回事。这场被精心策划的权力交接,藏着对百姓的最大善意。
兵变前,赵匡胤就下了死命令:“入开封后,不得惊犯宫阙,不得侵凌朝贵,不得劫掠府库。” 违令者,斩。
对比郭威兵变时的 “纵兵劫掠”,赵匡胤的军队进城时,开封百姓还在开门做买卖。《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写:“市不易肆,人无知者。” 街上的小贩没跑,酒馆还在营业。
唯一的流血,是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韩通。他想组织抵抗,被赵匡胤的部下王彦升斩杀。但这是个例,没有牵连家人,更没引发全城屠杀。
![]()
后周的官员们也没遭清算。宰相范质、王溥只是换了个皇帝跪拜,官职俸禄纹丝不动。赵匡胤甚至亲自去范质家道歉:“仓促间做了皇帝,没来得及通知您。”
对柴氏子孙,赵匡胤更是打破了 “斩草除根” 的惯例。他封柴宗训为郑王,赐丹书铁券,允许世袭。临终前还立《誓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
北宋一朝,柴家始终富贵。《水浒传》里的柴进,就是柴宗训的后人,拿着 “丹书铁券” 横行江湖,并非虚构。
三、自媒体的偏见:只谈伦理,不谈民生
现在的自媒体骂赵匡胤 “不地道”,多半拿着 “君臣大义” 说事儿。可他们忘了,五代的百姓,早被 “大义” 害惨了。
有自媒体说:“赵匡胤受柴荣厚恩,却篡夺江山,忘恩负义。” 这话没说错,但不符合当时的逻辑。
柴荣的皇位,也是郭威篡后汉得来的。郭威当年杀了后汉隐帝,连襁褓中的皇子都没放过。赵匡胤只是夺了权,没杀人全家,已经是天大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百姓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能不能活下去。后梁灭唐时,洛阳百姓十户剩三户;后晋灭后唐时,开封粮价涨了百倍,人吃人都不新鲜。
陈桥兵变后,开封没闭过一天市,没烧过一间房。这种 “零伤亡” 的改朝换代,在五代是想都不敢想的奇迹。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宋祖之得国,虽亦兵变,而宽仁有余,五代之乱至此始息。”
自媒体很少提这些。他们喜欢用现代道德苛责古人,却无视赵匡胤结束了五十三年的战乱。要知道,北宋建立后,中原人口十年间涨了两百万,这才是最实在的 “功德”。
四、对比五代:流血政变的常态与代价
看看赵匡胤之前的政权更迭,就知道他有多 “克制”。
后汉乾祐三年(950 年),郭威兵变。他的军队攻进开封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资治通鉴》记载:“诸军大掠,通夕烟火四发。” 百姓的钱财被抢光,女人被掳走,连官府的粮仓都被烧了。
郭威称帝后,为了斩草除根,把后汉隐帝的族人全杀了,包括刚出生的婴儿。这种残暴,在五代是 “常规操作”。
后唐同光四年(926 年),李嗣源兵变。洛阳城被攻破后,士兵们冲进民宅,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有个老兵抢了个银锅,路上被军官拦住,他直接挥刀砍死军官,接着抢。
这场兵变持续了半个月,洛阳城变成废墟。后来统计,死了足足五万人,其中九成是百姓。
再看赵匡胤。他进开封后,第一时间派使者保护皇宫和百姓。有个士兵抢了百姓的绸缎,当场被斩首示众。其他士兵吓得不敢越雷池一步。
两种兵变,两种结局。一种是百姓遭殃,一种是 “市不易肆”。可自媒体偏偏盯着 “篡逆” 二字,对百姓的生死视而不见。
五、赵匡胤的远见:不止于 “和平夺权”
赵匡胤的高明,不止在于夺权时的克制,更在于夺权后的布局。他知道,五代的病根是 “武人跋扈”,不根治,还会有下一个 “赵匡胤”。
建隆二年(961 年),赵匡胤摆了场酒。他对石守信等大将说:“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你们要是被部下黄袍加身,怎么办?”
大将们吓得跪地求饶。赵匡胤接着说:“不如交出兵权,多买些田宅,享清福去吧。” 这就是 “杯酒释兵权”。
没有流血,没有清洗,就解除了武将的威胁。对比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功臣,赵匡胤的方式堪称 “温柔革命”。
他还立下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条规矩被北宋皇帝代代遵守,造就了文化最繁荣的朝代。唐宋八大家里,宋朝占了六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更重要的是,他延续了柴荣的统一大业。用 “先南后北” 的策略,先后灭了南平、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每次打仗,都严禁士兵劫掠。灭南唐时,金陵城破后百姓安然无恙,商铺照开不误。
到 976 年赵匡胤去世时,中原已经统一,百姓终于不用再躲避战乱。这种安稳,是五代五十三年里从未有过的。
六、史家的公道:功过自有定论
后世的史学家,很少像自媒体那样苛责赵匡胤。他们看的,是全局,是民生。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宋兴,而天下渐于安矣。” 他认为,赵匡胤结束了乱世,让天下回归安宁,这比 “君臣大义” 更重要。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里更直接:“五代诸帝,多由兵变拥立,相沿为故事。宋祖之得国,亦由兵变,然较之五代,则远为宽仁。” 他指出,赵匡胤只是沿用了五代的惯例,却做得更仁慈。
连批判赵匡胤 “专制” 的学者,都承认他的功绩。人民网的文章说:“与历代血腥暴戾之君相比,赵匡胤此举,应属宽厚仁慈之行。”
这些史家都明白,评价一个皇帝,不能只看他的权力来源,更要看他做了什么。赵匡胤让百姓免于战乱,让文化得以繁荣,这就够了。
七、当下的反思:道德绑架与历史理性
为什么自媒体会盯着 “不地道” 不放?因为 “篡逆” 的故事有流量,容易引发情绪共鸣。而 “百姓免于牺牲” 这种平淡的话题,没人愿意看。
可历史不是道德绑架的工具。评价古人,得放在当时的环境里。在五代,武将篡位是常态,赵匡胤的 “和平演变” 已经是最优解。
如果赵匡胤不兵变,会怎么样?柴宗训才 7 岁,符太后不懂政治,其他武将迟早会夺权。到时候,又是一场血洗开封的惨剧。
赵匡胤的选择,是用最小的代价结束乱世。他没杀柴氏,没掠百姓,没屠官员,这在古代帝王里,已经是凤毛麟角。
我们今天读历史,应该学的是历史理性,不是道德审判。与其骂赵匡胤 “不地道”,不如想想:怎样才能避免乱世,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这才是历史给我们的真正启示。
结语:和平的重量,比道德标签更重
公元 976 年,赵匡胤在开封驾崩。他留下的,是一个统一、安稳、文化繁荣的王朝。
![]()
北宋的百姓,不用再担心士兵抢粮,不用再害怕城破被杀。他们可以安心种地、经商、读书,创造出占当时全球一半的经济总量。
那些骂他 “不地道” 的自媒体,或许忘了:对普通人来说,和平比什么都重要。五代的百姓,宁愿要一个 “篡逆” 的赵匡胤,也不要一个 “守义” 的乱世。
陈桥驿的黄袍早已褪色,但那场 “市不易肆” 的兵变,永远值得铭记。因为它告诉我们:在权力更迭的游戏里,最珍贵的不是君臣大义,而是百姓的性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