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高语阳
11月10日7时11分,一趟特殊的列车驶出北京西站。
这是满载着1000余名师生的专列,它一路向南直奔湖北十堰。
8时30分,车厢广播里传来了熟悉的声音。“窗外是流动的风景,车内是我们专属的‘流动课堂’,我想借此机会,和各位谈谈这次用心定制的‘南水北调’专题研学旅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董红军从南水北调世纪工程,讲到研学旅行的意义,这是校长为学生精心录制的“小课堂”。听到校长娓娓道来的声音,学生们都安静了下来,有的还做起了笔记。“最好的学习在路上,研学旅行最大的意义就是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董校长说。
![]()
研学专列上的“思政课”
列车疾速飞驰着,穿越华北平原,驶入中原大地,南水北调干渠与之相伴而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初二思政课教师仇春华兴奋地指着窗外,对身边的同学们说:“现在列车正在跨越黄河,其实,在我们看不到的黄河底下,藏着一个世界级难度的工程,这就是穿黄工程,它打通了两条内径7米的隧洞,将南来之水从黄河河床下面约30米深处输送北上。”
看着同学们惊讶的表情,仇春华进一步讲解:“除了穿黄工程,还有‘世界第一渡槽’沙河渡槽、中线工程‘水龙头’陶岔渠首等关键性工程,可以想见,南来之水过隧洞、穿黄河,历经15天、1432公里,最终抵达北京,何其不易。目前,北京市城区每10杯水中有7到8杯来自丹江口水库。”“一杯水的北上之路”的故事打动了学生焦阳:“我很震撼,现在更想去看看丹江口水库了,想看看我喝的水源头的样子。”
北京市民干净的饮用水背后是丹江口库区人民巨大的奉献。列车上,学生们听到了全国“最美教师”、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彭玉生校长的殷殷教诲。彭玉生在录音广播中向大家介绍了库区中小学生爱水、护水、节水、用水的故事。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库区人民根植“人人都是守井人”的使命担当。
目前,丹江口库区里,2000多支志愿护水队、5700多个志愿服务站点、33万名志愿者,常年在库区巡河清漂。丹江口水库水质连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已累计向京津冀豫输水超720亿立方米,滋养沿线26座大中城市、1.14亿居民。
一直认真倾听的安煜琳向身边的同学发出感慨:“短期内做好一件事,或许不难,但能长期坚守,就非常难。”
![]()
高铁知识挑战赛
奔驰在神州大地的专列上,既有令人深思的现场教学,也有吸引大家踊跃参与的高铁知识挑战赛。“丹江口被誉为‘中国水都’,这一美誉主要和哪个著名水利工程有关?”话音刚落,学生们争先恐后举起了手。“南水北调!”张恺琪抢先喊出了答案。列车长李文灵笑着把装着钥匙扣和小本子的托盘递了过去,“答对了,挑选奖品吧。”
这是列车组专程为研学团“定制”的活动。挑到自己中意的奖品,张恺琪很高兴:“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我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还有小礼品可以带回家。”
6个多小时的行程中,高铁专列车厢变成专属“流动课堂”。形式多样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都在激发着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经历了一次独特的人生体验——一堂生动的专列“思政课”。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统筹|孙慧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