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不管是对职场人群,还是老年人,
都要分级分场景服务,
而不是一刀切、上广告。
广告骚扰,正在困扰着每一个人。
宝宝巴士儿歌APP弹送露骨“成人广告”、开屏跳转低俗第三方广告一事发酵后,宝宝巴士官方虽通过官方渠道致歉。
但家长们并不买账,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审核为借口,并指出其旗下其他APP同样存在弹窗广告过多且内容杂乱。
![]()
据媒体报道,宝宝巴士“低俗广告”曝光后,多位家长上传了宝宝巴士其他APP弹窗的相关视频。
一网友发布的录屏视频显示,宝宝巴士旗下的宝宝小厨房APP,小朋友体验切菜、炒菜等厨房操作过程中,仅短短3分35秒。
而手机上方的弹窗广告就出现了8次,多为成人短剧、短视频平台、购物、领红包等内容广告。
事实上,无法跳过的广告,还弥漫在各种场景下。
10月30,广州地铁APP乘车码因频繁弹出“摇一摇”广告引发热议。
通勤高峰时段,乘客手持手机准备扫码过闸,却因轻微晃动就跳转至广告页面,不得不先处理广告才能乘车。
这番窘境,表面是“电子路障”,背后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电子绑架”。
随即,广州地铁关注到网民的建议,当天已立即关闭该位置广告,并与合作商沟通,完善广告交互形式,杜绝此类干扰基础功能广告。
由此,广州地铁APP乘车码页面已无“摇一摇”广告。
![]()
此外,有媒体发现,在不少App的适老化改造中,广告干扰与信息密度过高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在某些社交视频类App的适老界面中,包括开屏广告、信息流广告、暂停广告等在“长辈模式”下仍存在,视觉干扰强,极易导致老年人误触跳转第三方链接。
这与“适老”初衷相悖。
有评论就指出,各类APP追逐流量无可厚非,但“摇一摇”等模式往往逾越合规底线。
公共服务平台的商业探索更需谨慎,任何创新都必须在《广告法》等法规框架内进行,绝不能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
此类App广告整治或治理该如何进行?
对此,南方都市报记者黄培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广告骚扰,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顽疾。
广告治理主要靠厂商自律,其依靠广告联盟获得广告的打法,容易让其接入的广告内容缺少了自身平台的提前审批、过滤。
![]()
事实上,以儿童为主要用户的App,应该由有关部门从行业层面立规。
类似游戏分级制度那样,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年龄,如学龄前、小学、初中等,进行分类管理。
例如提供一键选择禁止广告、选择可展示的广告类型等功能,由家长或具有使用能力的未成年人在安装应用时选择。
至于其他公共服务类应用,既然是公共服务,就应该公益为先,而不是商业弹窗。
不管是对职场人群,还是老年人,都要分级分场景服务,而不是一刀切、上广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