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长宁区天山路1800号,是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所在地。不过,周边老居民更习惯称这里为“劳三技”,即上海市劳动局第三技工学校。
“劳三技”的故事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国家建设急需大批技术工人。上海在全国首开先河,于1951年开办第一至第三技工学校,这些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成为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大国工匠。
从“劳三技”到就促中心、职鉴中心,变化的是光阴,不变的是初心——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关乎个体发展,更与国家战略、时代需求息息相关。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提出,加强产业和就业协同,积极培育新职业新岗位,完善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我们要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端发力,进一步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加快培育一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与上海现代化建设能级提升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佳瑛介绍,上海正不断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改革,聚焦“三大先导产业”等紧缺急需导向、促进就业导向和培养高等级技能人才导向,通过实施阶梯化补贴目录、补贴额度向实现就业和高等级证书倾斜等一系列制度性创新举措,切实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适配性。
今年以来,上海已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7.92万人次,新增培养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6.74万人次,其中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占比为69.73%,比去年同期上升约28个百分点。
着力于新,投资于人
天山路1800号大院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标语:“以明天的需求培训今天的学员。”
也就是说,技能培训要遵循人才成长和产业发展规律,呼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甚至走在变革前列。
当前,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正进行战略布局,急需一批掌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高技能人才。为此,上海建立行业技能需求动态分析制度,通过大数据定期更新各行业技能需求,预测未来技能发展趋势,研判技能人才供求状况,制定并动态调整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目录、新技能培训项目目录等。
前不久,闵行区近30位待业青年、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通过培训考证,成为上海首批“人工智能推介官”。很多人好奇:这究竟是个什么“官”?
“企业需要能把人工智能技术讲清楚、推出去的人,但很多人要么懂技术不会传播,要么会传播不懂技术。”培训班负责人、上海联盟智库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王国豪解释,“人工智能推介官”就是具备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能够结合产业发展向不同受众介绍产品和应用场景,并通过多媒体创作与实地推广,促进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中普及和应用的“能人”。
今年9月,市人社局推出这一新技能并联合上海外服开发课程,采取培训考核和“一试双证”等方式开展培育工作,通过考核的人员将获企业择优录用。在去年开发的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模型运用等专项职业能力项目的基础上,后续还将聚焦先导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领域,推出智能算力资源应用、集成电路超净实训室监测、建筑实测实量机器人操作、数字广告营销策划、老年助医陪诊、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等一批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项目。
要提高技能培训的质效,更少不了实实在在的投入。近年来,上海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政策,政策实施以来累计补贴47.1万人次,发放补贴资金7.1亿元,“投资于人”理念正加速落地。
技能培训,赋能就业
清晨6点半,刘淑娟已经忙碌起来。她娴熟地替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王阿婆完成洗漱、更换纸尿裤、辅助进食,做完基础护理后拿起报纸,一边读新闻一边和老人聊天。
刘淑娟从事养老照护工作刚满半年。今年3月刚来上海时,她还是个“护理小白”。恰逢虹口区针对认知障碍照护领域人才缺口而开设的定向培训班开班,她报名参加培训并通过了考核,成为一名养老照护师。
“认知障碍照护不是做家务、陪聊天这么简单,得有真本事才能扛起来。”如今,刘淑娟不仅靠自己的“真本事”在大城市立足,还畅想着学习更多技能,拓宽职业上升通道。虹口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参加同批培训的25名学员均通过考核,就业率达100%。
同样高就业率的还有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近期推出的家政行业“空间收纳师”定向培养计划。这一计划瞄准市场痛点,整合专业家政企业实践资源与优质职业培训机构教学优势,帮助拟招工企业和相关培训机构定制岗前培训课程,培养具备空间规划、物品分类、收纳设计等能力的新型家政人才。首批学员已全部进入家政公司稳定就业。
这类精细化的定向技能培训,正打破公众对技能培训“光说不练、学过算过”的刻板印象。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问题,在上海,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已成为主流。
比如,上海人社部门正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项目化培训模式,支持用人单位委托培训机构对本市失业人员和外省市院校毕业生、来沪求职人员、外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开展定向培训,将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范围,探索“劳务输出地培训+来沪就业”定向培训新模式等。
人力资源企业链接就业市场供需两端,往往最先感知到风向变化。今年4月,上海产训融合技能发展中心挂牌成立。这是上海首个在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设立的高能级、综合性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旨在为劳动者提供培训和就业的“一站式”服务,增强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此外,还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重点区域设立一批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指导龙头企业面向上下游、同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和相关院校提供培训评价服务。
放权松绑,激活动能
除了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如何培养,企业最有发言权。从今年起,上海将连续三年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其主攻方向一是“新”,面向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面向民生领域新诉求;二是“高”,面向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与此同时,和企业需求匹配的梯度化职业技能提升补贴体系也已形成。比如,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养老护理、家政服务行业17个重点支持项目,上海把技能提升的补贴标准上调30%,引导广大劳动者参加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培训。
2024年12月至2025年10月,重点支持职业(工种)技能人才提升技能等级人数大幅增长,全市17个重点支持项目获证量为去年同期的近2倍,其中家政服务员、人工智能训练师获证量增长幅度明显,分别是上年同期的4.7倍、18.5倍。
完善技能人才评价认定体系,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才能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础。
“工作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考取技能证书,现在我们老师傅也可以通过企业进行自主评价,拿到技能等级证书!”浦东某汽车制造企业的路工,通过企业自主评价拿到高级技师等级证书后,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技师工作室,主导相关工种的技能人才培养。
这一转变得益于浦东新区人社部门打破传统“统一化、行政化”评价模式,推动评价向“专业化、市场化”延伸。近年来,上海紧扣重点行业和民生关切领域实际需求,向企业技能等级认定放权赋能,推动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人才标准互通互认,让技能人才发展“天花板”越来越高。
还有不到一年时间,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拉开帷幕。匠才聚则百业兴,技能强则国运昌。杨佳瑛表示,面向“十五五”,上海人社部门将不断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改革,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效,加快培育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原标题:《在今天的上海,为什么说学一门技能越来越重要?》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周程祎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