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接着说。
“颍川太守黄霸使邮亭、乡官皆……——资治通鉴”
这一波,司马光集中介绍了一些人物,前面说到张安世(快下线了)、疏广(也即将下线)、张敞(即将转折)等人。编年体史书撰写有这个习惯,突然开始介绍一个人的经历,一定是有原因滴。这里继续,黄霸(同样,即将转折),再次进入镜头——老黄未来是要做丞相的,但他的人生道路有点曲折,所以显得断断续续。
黄霸出道很早,武帝末就上路了,但一直不温不火,之后得宣帝赏识才迎来转机,一度做到丞相府的长史——这是很大的官儿,再往上可以升九卿。结果没坐稳,掉下来了,还吃了几年牢饭,其人生算是停滞甚至倒退,但也不至于完全没有收获,丫跟大儒夏侯胜关一起。于是索性拜了老师,得夏侯胜亲传《尚书》,相当于补了课、拿到了文凭。不夸张地讲,这对黄霸未来道路非常重要,因为这文凭含金量很高,夏侯胜是当时顶级学者——不亚于武侠小说里小伙子掉进悬崖,意外遇到绝世佳人,不对,绝世高人,学得一身牛逼武功。
现在这会儿,老黄是颍川太守,颍川就是以前的韩国,秦始皇灭韩以后设颍川郡,河南西北部靠近关中。这里,司马光用好大一段文字介绍黄霸的政策、做法,大家读了可能觉得琐碎——是的,的确琐碎,但,正是如此,才是有价值的史料,因为这些琐碎内容记录了黄霸的具体做法,从而可以为后人打样,也为两千年后的我们提供微观视角,审视当时社会。
“……皆畜鸡、豚,以赡鳏、寡、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浮淫之费。其治,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黄)霸精力能推行之。——资治通鉴”
黄霸治理颍川的做法——
1、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
1、我们知道封建时代皇权不下县,皇帝管县以上,县以下主要靠乡绅地主、大家族。但中泱强势的时候对县以下也不是完全不闻不问,是有触角的,即,通信系统——西汉叫作邮传、邮驿,包含邮、亭、驿传等等。简单讲,五里设邮(传递信件),十里置亭(主要功能是警戒),三十里设驿传(当时人一日之内最多走三十里,因此驿传提供住宿、吃饭、喂马)。
2、黄霸让邮、亭,以及乡官养鸡、猪,赡养鳏寡孤独、以及贫穷之人。这些官署都有空地(当时地广人稀,空地不少),闲着也是闲着,顺便养点东西,增添资源,工作起来就更有抓手了。
3、所谓条教,是地方官根据所管辖区域的实际情况,即,当地的风土人情,制定、发布、推行的指令、制度。光发布没用,还得抓执行,于是置父老,师帅,伍长,派他们下去宣讲、劝导、抓落实,涉及耕地、种桑、节约、殖财、畜养,叮嘱不要将金钱浪费在不重要的地方,去浮淫之费,小心诈骗、不要裸聊等等(像不像今天的扶贫干部?)。这些人都不是编制内的,应该类似今天的辅警、网格员一类。但在当时,能被选中担任这类职务的,必定都是地方上有点身份的人——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识字、知书,是很奢侈的;
总之,黄霸这些政策,非常琐碎,既杂且碎,但黄霸投入满腔热情、全力以赴推行,肯定手持钢鞭将你打,谁不卖力就抽谁。
“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他阴伏以相参考,聪明识事,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豪厘不敢有所欺。奸人去入他郡,盗贼日少。(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资治通鉴”
老黄每次接访,谈论到辖区的人和事,都会不动声色、拐弯抹角、顺藤摸瓜询问下面实际情况,比如——
你们县最大的KTV是谁经营的呀,这厮有啥背景呀?
你们乡有沙场吗,一个月出多少吨沙啊,老板是谁啊?
你们村有没有矿啊,股份怎么分配的啊?
你看,啥事经得起这么问啊,老百姓单纯的很,太守老爷谦虚和蔼、不耻下问,我不得言无不尽嘛……就那么点信息数据,很快老黄就全掌握了。
因此,老黄对下面的情况门清儿,了如指掌,县官县吏来汇报工作,肯定是将业绩编织得花团锦簇,但老黄直接一棍子戳下去,刨根问底。这时候如果你我是下属,面对这样的翎导,应该如何反应?
呵呵,如果是老夫,立刻就掉头,换副嘴脸,挺直胸膛、抖擞精神,大夸领导牛逼,神仙一般的人,啥啥都知道,我就不藏着掖着了,今天必须好好说叨……于是将政敌各种破事儿夹杂在事情里,添油加醋,给领导灌下去——呵呵,呵呵呵,领导,你喜欢的是这一口吧。
老夫得指出,黄霸这个搞法,不是每个领导都能做到。首先,得思虑精密,一环扣一环,这一点的前提,是长期的基层经验,知道下面的坑坑洼洼,自己不会掉进去,还能将坑都填了;其次,得精力旺盛,得事无巨细,得强抓落实,不能政令颁布了就不管了,再好的政令,没有执行都不行。
因此,政令是好政令,领导也是好领导,所以不可能没有好结果。So,坏人、害人精们发现这里无机可乘,恋恋不舍、骂骂咧咧离开,去了隔壁郡县折腾了。
在人事方面,老黄行教化而后诛罚,讲究一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诛罚不是目的,推行教化才是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必须有诛罚作为手段。因此,啥事先跟你说,提个醒,你不听不改正,那就对不起了——这点跟谁相似,还记得吗?嗯啊,赵广汉嘛,老赵对手下人也是这样的。
“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资治通鉴”
光大爷举了个栗子——
许丞,应该是某个邮亭的负责人,年纪大了,病聋,这状态显然不适合继续为人民服务。许丞的上司是督邮,督邮提出把这人踢了吧,欲逐之。那会儿没有退休制度,更没有退休金,人一旦老了,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没点家底,哎,真的……很艰难、很嘘唏。
简单讲一下,督邮,很多人知道督邮是因为三国演义,张飞怒抽督邮。这职务设置于西汉中期,是太守的助手,算是司法吏,负责巡视、督察,监管的范围很全面,典型的官不大、权不小,一个郡往往分成几块,每块设一个督邮。
“(黄)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资治通鉴”
黄霸开导督邮——
老许是个廉吏,从不吃拿卡要,一向守规矩、按章办事,这样的人,用的放心。现在年纪大了,一脚把人踢开,别人怎么看?怎么给其他人做师表?今后再下乡宣讲、鼓励奉公守法,谁听?
虽然老了点,但好歹还能拜起送迎,尽管有点耳聋,这有啥关系。你是他的上级,要释放善意,帮助他。你别以为大家傻,大家伙都在看着呢,你今天怎么对待老许,明天就会变本加厉对待我。
总之,大家都在观望,不要让贤能的人失望。
“或问其故,(黄)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因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资治通鉴”
有人认为督邮的提议是对的,于是询问老黄,为何硬留老许。
老黄曰——
1、领导岗位经常换人,会增加送旧迎新的费用,这些钱,最后还得摊在老百姓头上。所以,百姓何辜?
2、每次换人,新旧交接,必定有空挡,奸吏坏逼们会乘机将重要的、不利于自己的档案材料毁掉,还会盗窃公家财物,最后还得老百姓买单,百姓何辜?
3、换上的新领导,未必优秀,而且很可能不如前面那个,若如此,不但没有提高效率、刷新吏治,徒相益为乱,白白增加混乱而已。
4、老黄点出,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所谓的治理之道,一言以蔽之,就是去除太不合理的东西而已(比如,太不称职的官员、太繁琐的规矩制度)。所以,治天下没啥复杂、更不神秘,就这么简单,大道至简——写过代码吧,只要能跑,别在乎屎山,千万别手贱企图整理、规范它!
半隐斋主人必须叨逼一下,老黄是真有点本事的——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给你说清楚,并且全力推行,这就是水平。
“(黄)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资治通鉴”
上面介绍了老黄的治理思路、以及具体搞法,中国的史料很扎实,貌似琐碎的东西,都给你记录在案。
老黄外宽内明,这四个字,让老夫想起不久前说到的另外四个字,介绍尹翁归时提到的,还记得吗——公廉明察。所以,干吏,骨子里都得有点东西,这些东西都有相似性。
至于老黄,因为内明,所以才能外宽,明白吧。领导得有能力,才能内明,而所谓有能力,分两种,一种是长期的锻炼、历练、磨练,顽石磨成玉了;另一种,不需要过多打磨,人家上面有人,总能搞到珍贵的上层资源……嗨,大家别皱眉头,不要鄙视,这也是能力,老夫没有说反话,真的是能力!
老黄在地方上很得吏民心,表现为户口岁增,人都是用脚投票,你这里治理的好,百姓们扶老携幼纷纷来投奔。由此,黄霸做太守的颍川,治为天下第一。
西汉中前期,还是颇讲原则的,干得好才有奖励,所以必须升级,必须提拔……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