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盛夏的北京城闷热得厉害,北航实验楼顶层却亮着灯。一个身材瘦削、戴着黑框眼镜的女大学生正伏在图纸前计算比冲。没人会想到,这位拎着滑尺跑来跑去的女孩,几十年后会披上将星。她叫刘弥群,刘伯承元帅的女儿,可在校园里,她更愿意被同学喊作“刘工”。
年纪轻轻就钻进发动机喷管数据的细节里,与其说是父辈光环,不如说是战争记忆在催促。1944年,她出生在延安窑洞;1947年随母亲辗转晋冀鲁豫,根据地频繁的空袭把“天空”塑造成她心中最危险也最迷人的领域。三岁半时,她指着盘旋的敌机问父亲:“它们为什么不怕黑?”刘伯承沉默片刻,只丢下一句:“总有人得弄清楚它们的胆子在哪儿。”那句话成了她的座右铭。
新中国成立后,刘弥群终於迎来相对安稳的课堂。她酷爱数学,动不动就把几何题改编成“炮弹抛物线”,老师哭笑不得。1959年高考志愿,她在“航空发动机”和“俄语”之间纠结了一上午,最后把父亲的劝告抛到脑后,毅然把最冷门的导弹动力写在第一栏——那时全国同专业只收不到百人。
大学四年,她赶上导弹事业的启动期,钱学森在报告厅讲“推进剂”时,她坐第一排疯狂记笔记。毕业分配本来有研究所名额,可1966年那场风暴让所有计划停摆。她被下放到山西矿区,干了两年采煤,硬是把空气压缩机拆了装、装了拆,只为练习手感。有人打趣:“刘工,你是不是想把煤也点着当固体燃料?”她笑:“要真能加速,那也算贡献。”
1975年形势出现转机,空军司令部技术室急缺懂发动机的人,老同学帮她投了材料。面试那天,考官翻简历,“这姑娘是刘伯承的女儿?”刘弥群抬头:“请把家庭栏折过去,看专业。”一句话让在场军官心生敬意。很快,她被分到地空导弹实验室,从此与天线、火工品朝夕相伴。
![]()
80年代初,空军引进的新型号飞行速度上不去,症结出在燃料。一次测试失败后,实验室气氛凝重,她抹着脖子上的汗说:“再给我三个月,不行就调我去后勤。”领导苦笑:“话别说满。”其实没人真敢指望一个女工程师逆风翻盘。可她跑遍全国化工厂,找来五十多种添加剂,连夜实验。1984年,改良配方的数据摆上桌:速度提升7.5%、贮存寿命延长两年。这意味着同样的导弹可以更快升空,也能在战备库里多躺几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随之而来,但她最在乎的是试射成功那一刻,操作手在耳机里喊:“完美命中!”
技术成果带来的不只是奖章。1992年,空军决定在指挥学院设立一门“综合防空火力”课程,需要既懂理论又有一线经验的主讲人。院长直接点名刘弥群。有人担心:“她讲课会不会太生硬?”事实恰恰相反。课堂上,她把复杂轨迹画成抛物线,把雷达截面比喻成“夜行人打电筒”,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三年下来,指挥学院的结业考核射击命中率提高了九个百分点。
2001年7月,中央军委授衔名单公布。57岁的刘弥群成为空军首位女少将。仪式结束,她在人群里悄悄对昔日同学说:“将衔是把尺子,量的不是资历,是责任。”这句话并非客套。当年她仍守着实验室,每周抽一天回课堂,写的批注密密麻麻,出了名的苛刻。
退休后,她仍被请进各类专家组。一次面对新型发动机故障,她翻完厚厚一摞数据后写下两行字:检查密封圈、重新计算氧化剂比例。三天后问题解决,年轻工程师惊呼“神了”。她却摆手:“原则清楚了,谁都能想到。”言语之间依旧干脆。
如今刘弥群已到80高龄,住在北京一套普通家属院里。客厅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她抱着孙女的笑脸,另一张是1962年那张泛黄的实验室合影。有人问她最骄傲什么,她指向第二张:“那时我还没穿军装,可梦想已经在那儿。”
岁月把光环磨淡,却磨不掉一名科学军人的锋利。刘弥群的履历,看似传奇,更像一套严密逻辑——生长在战火、热爱天空、醉心数据、执着到近乎顽固。将门虎女之名并非因为血统,而是因为她用57年时间证明:把星星缝进肩章之前,得先把汗水熔进钢铁。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