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
以大数据为“引擎”,让“会思考”的公交车跑出“加速度”;以关怀为“方向盘”,让科技的力量温暖社会群体;以绿色为“终点”,让每一辆公交车都把“零碳”写进日常。作为智慧交通领域专家,北京元光智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光智行)CEO助理孙朋带领团队用一行行代码让公交车“听懂”城市“心跳”,让千万市民的出行更加畅通温暖。
从“被动等客”到“主动服务”的破冰之战
2021年,南昌公交集团的会议室里,孙朋第一次听到公交司机的叹息:“固定线路跑空车,乘客抱怨等车难,我们也心疼油钱。”彼时,一些公交企业正面临客流流失的困局,传统定线定班模式如同“刻舟求剑”,无法追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带着“让公交会思考”的执念,这个毕业于机械专业的技术人一头扎进了数据堆。
孙朋带领团队蹲点该集团32个公交场站,采集百万条出行数据,发现73%的通勤客流集中在早晚高峰的5条走廊。2022年,团队研发的“智能线路生成”功能上线,通过互联网征集需求,系统自动匹配最优路径,为市民量身定制专属的公交出行方案。南昌试点的首条“高新产业园-老城区”定制线,开通当月上座率达92%,司机王师傅感叹:“现在发车前就知道坐多少人,再也不用‘放空炮’了。”
更具颠覆性的是响应式公交的“AI派单”。在东莞塘厦镇,居民只需要通过小程序“召唤”公交,系统就会根据实时需求动态规划路线。孙朋记得一次暴雨夜,系统突然收到23个学生的叫车请求,算法自动调配3辆公交车组成“应急车队”,15分钟内覆盖所有需求点。“那天家长群瞬间沸腾起来,都说‘公交太暖心了’。”孙朋说。截至2025年,这套算法已迭代13版,让15个城市的公交车跑出“加速度”。
数据里的“真金白银”与民生温度
“公交大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是市民的‘出行脚印’。”在南宁公交集团线网优化会上,孙朋展示的客流热力图让该公司运营科长红了眼眶。南宁的朝阳广场站早高峰的“潮汐客流”中,藏着300多位老人每周三次的医院复诊需求。团队据此设计的“就医专线”,将原来的换乘3次缩短为直达,单程耗时减少40分钟,大大便利了老人就医需求。
在贵阳调研时,孙朋注意到盲人乘客的“痛点”:语音报站无法精准提示车门位置。为此,团队专门开发“触觉导乘”系统,在扶手处嵌入盲文站牌,配合振动反馈,让视障乘客“听”到公交的停靠节奏。“科技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看不见’的细节里。”孙朋说。
根据公交大数据,既能做出有温度的“就医专线”,也能算出真金白银的“省钱账单”:在郑州,通过分析2000万条刷卡数据,团队发现32条线路的17个路段存在公交车“重复空驶”,优化后单月减少无效里程12万公里;在昆明,基于乘客行为数据的班次优化,让18路公交车的准点率从78%提升至94%。据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在孙朋团队服务的20个城市中,城市公交平均降本超500万元,相当于每年减少碳排放1.2万吨。
从“技术极客”到“团队教头”的蜕变
元光智行的研发中心,贴着一张特殊的“成长树”:35名成员中,“80后”占比60%,“95后”占30%。孙朋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摞手写的技术笔记,从算法公式到团队成员的性格特点,密密麻麻记了三大本。“每个程序员都是独特的代码‘诗人’,要让他们的才华找到落地的土壤。”孙朋说。
“95后”工程师李昊记得,自己第一次负责派单算法时连续熬夜两周,代码仍有漏洞。孙朋没有批评,而是带着他复盘每个节点:“就像开车过弯道,算法也要预判用户的‘下一个动作’。”在孙朋的指导下,李昊实现快速成长,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并主导完成公交车“AI派单”第13版算法升级。
“技术不应躺在实验室,而要走到百姓身边。”孙朋说。在东四街道的公益课堂上,他变身“AI科普员”,教社区工作者用大数据分析区域养老助餐需求。他牵头开发的“公交数字孪生平台”,让公交车调度员通过三维可视化界面实时调整运力。
暮色中的北京,一辆辆搭载孙朋团队研发技术的公交车穿行街巷。从定制线路的“精准滴灌”到响应公交的“随需而变”,再到带着团队向“零碳公交”的新目标进发,这个新时代科技工匠用代码编织着城市的出行脉络。正如孙朋所说,“公交是城市的血脉,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一血脉更畅通、更温暖。”
□本报记者 边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