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王琛伟 王皓田 吴昺兵
场景是重要的稀缺资源,是放宽市场准入、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型政策工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场景培育和开放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10月31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是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非常重大。
新形势下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场景一词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应用于影视领域,泛指电影中“镜头”“情景”,直到近年来才被引入到新经济领域,主要是指新技术创新性应用的具体情境。
场景突出体现多学科融合的核心特征,场景作用于创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领技术创新。通过场景这种直接方式,创造性展示出新技术能够拓展应用的新情境,进而引领要素资源向这一新情境聚集,引导创新成果聚合成为这一新情境,在新情境中完成多领域技术的创造性融合和创新性应用,推动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实现技术创新性突破。二是验证创新成果。通过场景这种直接方式,系统性验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产业化应用效果,以及系统性验证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制度政策协同作用效果。
场景培育和开放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的新型生产力质态,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重要桥梁。场景驱动具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鲜明导向性。场景创新能让跨行业、跨领域的各类技术在一个具体场景中得以深度融合,挖掘出各类技术在单一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的技术创新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准备充分的技术创新条件。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以场景创新作为技术试验、产业应用、创造需求和实现新价值的核心驱动力,对于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牵引作用,越来越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模式。
场景培育和开放是拓宽拓深市场准入、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方式的重要举措。场景开放创新能够有效促进要素资源高效流动与整合、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度与效率、激发创新活力与创造力以及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场景开放创新已成为协同推进准入、场景、要素改革,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方式、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政策手段。一方面,通过场景开放,减少对新业态新领域的制度约束,开放一些原来法律法规尚未有明确规定的场景资源,在确保安全基础上允许各类企业参与到新场景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通过场景培育和创新,促进技术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资源跨界流动,打造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技术的新型应用场景,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向产业化应用深度转化。
场景培育和开放是主动应对新形势新变化、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市场环境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以场景创新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新供给、以新供给深度挖掘国内市场的新需求,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新场景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系统集成,场景创新打造出集中体现多学科技术融合特点的全新“投资场景”“消费场景”,挖掘出单一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的更深层次投资价值和消费体验。因此,新场景一经产生就会产生巨大吸引力,吸引各类资本向新场景投资、吸引消费者到新场景消费。场景培育和创新已经成为提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牵引经济增长的引擎,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
《实施意见》展示出诸多新亮点新举措
《实施意见》是国家层面专门就场景培育和创新制定出台的政策文件,突出强调创新引领、改革推动、因地制宜、安全有序、系统推进、融合发展,从加快培育拓展应用场景、深入推动场景开放和公平高效配置、提升应用场景保障能力三大方面,提出了11条具体实施举措,推动新场景开放创新和大规模应用。
《实施意见》能够为经营主体参与场景培育建设、提升盈利能力带来重大机遇,呈现出“五个”突出亮点。
一是明确了场景培育和开放的主要领域,为广大企业深度参与场景建设指明了方向。《实施意见》聚焦综合性重大场景、行业领域集成式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三个取向,提出打造一批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应用场景,推出一批行业领域应用场景,创新社会治理服务综合性应用场景、丰富民生领域应用场景等五个方面。这些领域中既有新领域新赛道,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也包括传统产业升级转型、重要行业领域,如制造业、交通运输、智慧物流等,还涉及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如政务服务、智慧城市、乡村建设,以及医疗卫生、养老助残托育等。可以说这些应用场景的培育和创新是传统与新型、开放与创新、改革与发展的深度融合,都是企业可以参与的重点领域。
二是指明了场景开放的主要路径,为扩大各类资本投资创造了重要契机。以场景开放创新推动放宽市场准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根据地方资源禀赋条件和改革基础,既聚焦统筹协调区域间场景开放布局,同时也注重场景特色化差异化,相关部门围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动本领域场景开放,因地制宜优化推动场景应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施意见》着重强调要强化场景开放协同,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主动开放主业领域场景,吸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支持民营企业主动发掘市场需求,探索拓展新场景,这实质上为社会资本、民营企业放宽了这些领域的准入限制,带来大量商机。
三是提出促进场景资源高效配置的主要举措,有利于将我国海量场景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场景是一种新型资源,场景开放创新是伴随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而产生的新型要素配置方式。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人口规模巨大,构成海量场景资源优势。《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场景资源配置规则,健全场景供需对接匹配方式,促进各类主体公平高效参与场景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有利于深度挖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推动我国海量场景资源转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我国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实施意见》还提出推动铁路、水利、能源等重大项目,以及运动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场景培育和开放,这也为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难得机遇。
四是强调协同推进准入、场景、要素改革,进一步拓展市场准入深度,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实施意见》强调要加快数据、空天、深海、频谱等新型要素规则创设,发挥技术、数据、人才、资本等各类要素支撑作用。场景一头连着技术,一头连着产业,强化准入、场景、要素三者改革协同,有助于以场景创新深度挖掘市场准入潜力,推动要素配置方式创新,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动技术迭代,引导产业提质升级,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进而带动体制机制改革、生产方式变革。未来,有望通过场景培育和开放,进一步拓展市场准入深度,畅通要素跨领域、跨区域流动,从更深层次上降低企业参与场景创新的准入门槛,降低企业获取资源的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五是构建多维政策组合拳,营造协同保障场景开放创新的制度环境。《实施意见》专章部署“提升应用场景保障能力”,提出很有含金量的保障措施。比如,完善场景创新成果采购政策,探索政府采购合作创新模式;再如,加强场景培育和开放与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各类创新支持政策的协同衔接。灵活运用多种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场景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场景开放创新项目投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完善监管机制,一方面,鼓励场景建设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尽职免责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完善场景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确保场景安全有序发展。《实施意见》还要求强化统筹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防范以场景为名分割市场的行为。多方措施共同构建起以场景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良好环境。
深入推动《实施意见》落地实施、取得成效
场景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经过中央顶层设计、地方实践破冰,场景培育和开放相关工作已进入发展新阶段,逐步由各地自发行动向自觉建构转变,由零散发展向系统集成转变,由地方局部探索向国家统一推动转变。下一步,应以“创新引领、改革推动、因地制宜、安全有序”为原则,形成央地协同、政企联动、社会参与、多元共建工作格局,促进场景资源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双向互动中达到高水平动态平衡,以新场景大规模应用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从“独角戏”到“大合唱”,培育主体协同、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政府不再是场景建设的“独行侠”,央企国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都要深度参与,形成场景培育和开放新合力。政府牵头建立健全支撑场景开放的测试认证、技术转移、要素交易等方面的政策、标准与细则,通过标准互认、技术互通、资源互享,降低场景规模开放与公平高效配置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此基础上,建立跨领域、跨区域的新业态新领域场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速场景资源流动、创新要素聚集与价值创造。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强化示范引领,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主动开放主业领域场景,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基于真实场景需求的技术迭代验证、产品性能测试与协同创新通道,提升产业链场景供给、原创技术策源、转化应用和市场布局推广能力。探索搭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场景开放平台,升级需求发布、技术对接、成果展示、要素匹配的“链接”功能。
第二,从“规划图”到“施工图”,实施场景培育与创新的行动图谱。落实《实施意见》精神,有关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应面向产业发展前沿和重大技术需求,优先布局一批新领域新赛道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和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场景,分批推出“应用场景项目清单”,增加场景供给,完善基础设施,在各类主体的场景使用与验证中,实现技术迭代、产品性能优化与规则完善,为新技术、新业态的裂变提供孵化土壤。各类经营主体可基于发展需求与重大技术卡点发布“场景需求清单”,将复杂宏大的战略目标解构为一个个具体、真实、高值的“竞技场”,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吸引全球创新主体参与攻坚,借助市场竞争与比价机制,催生高产出、高性能、高附加的技术、产品与业态。
第三,从“盆景”到“风景”,构建试点孵化到大规模应用实践路径。加强央地协同,强化信息共享,统筹推动场景开放创新,构建超级场景开放创新常态机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场景创新开放格局。各地应选取重要领域、重点行业,探索打造影响范围广、示范效应强的国家级重大场景。场景建设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强化统筹布局,防止重复建设,积极稳妥地推动场景培育迭代升级。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探索设立“监管沙盒”,允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产品测试、商业模拟和压力测试,建立容错、纠错和退出机制,确保创新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始终在安全轨道上运行。推动市场化场景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推动场景开放创新的专业化运作、精细化管理,实现场景共建共治。
第四,从“单点施策”到“联动耦合”,建立准入、场景、要素协同改革新模式。准入改革实现“非禁即入”,是场景开放和要素畅通的前提;场景提供“试错空间”,是准入成效的试金石和要素集聚的牵引力;要素改革推动“高效流动”,是支撑准入和场景改革的基础,应准确把握三者联系,以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打破部门壁垒和政策孤岛,推动跨领域、跨层级、跨环节制度协同。通过一体化改革路径设计,实现准入条件与场景需求精准匹配、要素配置与创新节奏动态适配,形成准入、场景、要素环环相扣、互为支撑的改革局面,全面提升创新生态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和吸引力,持续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