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为什么必须被“系统重塑”?地方样本:四个地区的不同走法
![]()
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基础教育平行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人民教育》杂志承办,教育部及多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代表齐聚,围绕“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展开深入交流。
此次论坛召开之际,正值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教育领域的重要节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绘就蓝图,“十四五”成果正在收官,“十五五”改革方向加速明确。
从政策到实践,一个新的判断正在形成——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正在从局部修补走向系统推进,从经验驱动转向智能协同。这场“热”意外地出现在冬天,也意味着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正在从理念层面落向课堂深处。
![]()
本次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陈秋燕、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刘月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等嘉宾,围绕“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表了精彩演讲。
其中,姜朝晖的一句话,道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已不再是局部修缮,而是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系统重塑。”
过去几年,课程改革在推进,教学理念在更新,但不少校长和教师依旧感到“无力”:优质资源仍集中在城市,师资供给与人口变化错位,学段衔接缺乏连续性,课堂创新难以形成稳定机制。
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在某一环节,而在系统性的不协调。教育往往被割裂为多个独立板块,部门间、学段间、区域间的协同不足,使改革成效难以累积放大。
要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摆脱“碎片化”“短期化”的局部调整,形成从课程到评价、从课堂到治理的整体生态。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双向贯通,需要一个能自我学习、自我反馈的系统。
教育部近年来推动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正是这种系统思维的体现。通过“试点小切口”带动“全局性改革”,探索以数据驱动、智能协同的方式,破解长期积累的“老大难”问题。这一举措让基础教育改革从理念层面迈向机制层面,也为各地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路径。
![]()
“系统重塑”并不是停留在政策层面的概念,它已经在一批改革先行区率先落地。在本次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公布了多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阶段成果。
来自山东、湖南、武汉、苏州四地的代表做了典型发言——这四个地区,既涵盖东中西部,又兼具省域与城市样本,代表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同路径。
一是山东:把分散改革做成一张“总图”。
山东承担了4个国家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任务,涵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校园足球、教师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等领域。改革实践中,山东注重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各项目建设,探索跨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教育治理的整体提效。
通过在省域层面整合改革资源、强化数据支撑,山东逐步形成了协同推进、精准施策的工作格局,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二是湖南:调整学位布局,规范闲置校舍
湖南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学龄人口波动带来的供需错配。省教育厅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学龄人口预测模型,用动态监测指导学校规划与师资调度。各地依此调整学位布局、规范闲置校舍使用,同时推动“县管校聘”“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银龄教师计划”等举措,盘活教师资源。
改革的重点不在于资源规模的扩张,而在于布局的科学性与精准性,这是一种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教育结构优化思路。
三是武汉:以“人工智能+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丁华锋在论坛上表示,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时代命题,武汉坚持从城市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武汉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驱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引擎,高位统筹、规划先行、汇聚合力,聚焦教学、评价、教师、治理四大场景,构建场景驱动的智慧教育生态,赋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四是苏州:让市县同频、学校自治。
苏州的教育治理以协同为特征。市级负责标准与规划,县区承担质量与安全,学校专注教学创新。通过信息化平台,市、区、校三级数据互通,实现政策下达、执行、反馈的实时循环。
通过市、区、校三级协同机制,苏州实现了教育决策、执行与反馈的高效衔接。
从这四个地区的改革实践看,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已经从理念走向机制。无论是制度整合、数据治理,还是智能赋能、协同管理,目的都在于让教育系统运行得更通畅、反得更及时、改进得更科学
这些变化正在渗入学校层面:校长能更早看到数据、教师能更快调整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可追踪。 系统的重塑,最终要落到课堂的改变。
当教育有了反馈和学习能力,真正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怎样的创新能力?
![]()
AI 让育人进入“可反馈时代”
基础教育改革的落点,是育人方式的更新。校长们在论坛上普遍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成长规律:小学阶段激发兴趣,初中阶段鼓励探索,高中阶段聚焦深化。这一路径的核心,在于保持学习的连续性与个性化——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找到方向、获得支持。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体系往往存在“断点”:受制于教学管理和资源结构,学生的成长轨迹容易被割裂,学习成果难追踪、教学评价难衔接、个性发展缺支撑。教育系统缺乏有效反馈机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往往彼此孤立。
人工智能的加入,让这一难题被重新定义。AI 能够记录学习过程、分析思维特征、生成个体画像,使教学活动具备了持续反馈的可能。当课堂数据被系统捕捉并回流,教师的教学更有依据,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抽象。教育由此从“静态管理”走向“动态生长”。在这一逻辑下,华领人工智能集团依托 Deepseek与腾讯混元双模型底座,提出人工智能学校建设方案,探索教育系统在智能时代的优化路径与发展模式。
在体系构建层面,华领依托“1–2–3–4–5系统模型”,搭建出智能学校的完整结构:“1”代表一个系统性解决方案,以AI为支撑构建学校全场景智能化框架;“2”是两支队伍建设——人工智能型校长与智能型教师,让治理与教学同时具备智能驱动力;“3”指三大赋能提升——课程、教学与科研协同创新,推动学校形成自主成长的内循环;“4”对应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四方需求,打通教育生态的多维反馈通道;“5”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构建AI赋能的全人培养体系。 这一体系让学校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感知”,真正具备跨层级、跨场景的智能反馈能力。
![]()
在课堂实践层面,这一体系已在水手数智教室 S900 中落地。S900 以中学课堂为核心场景,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贯通的智能闭环:课前,AI通过学情分析辅助教师精准备课;课中,系统支持实时互动、即时测评与动态诊断; 课后,自动生成学习报告与改进建议,形成持续优化的反馈循环。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流程的重构,更是一种新的课堂逻辑。
![]()
在应用成效层面,S900 通过智慧黑板、学生平板、智能手环等终端设备,将教学行为、学习数据与管理系统连接成一个动态整体。AI 助教、AI 学伴、AI 心理智能体等模块共同参与教学,使课堂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统一节奏向个性化成长的转变。 目前,该方案已在西安杨凌衡水实验中学、云南长水实验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华南师大附中等多所学校落地应用,通过课堂数据实时流动和即时反馈,教师能精准改进教学,学生也能在数据中看到自己的成长。
![]()
基础教育智能化改革的最终指向,是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AI赋能的课堂,并不取代教师,而是让教学更有依据、学习更有方向。当数据形成循环、课堂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时,教育的变革才算真正走向“深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