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11月2日,以色列多家主流媒体同时抛出重磅消息,内塔尼亚胡政府授意国防军下令全面替换军官使用的中国品牌汽车,还明确禁止中国车参与今后所有军方公务车招标。这则以“信息安全风险”为借口的禁令,瞬间引发国际舆论哗然,让人看清了以色列在中美博弈中的真实立场。
按照以军公布的执行计划,禁令分阶段推进,先从接触敏感信息的机密岗位军官下手,到2026年第一季度末,所有军官的中国车都必须完成替换。此次涉及替换的车辆约600至700辆,其中绝大多数是奇瑞品牌,尤以7座的瑞虎8为主——这款车此前因性能稳定、空间实用,被以军专门配给有家庭的军官使用。更耐人寻味的是,以色列国防部在最近一轮大规模公务车租赁招标中,已悄悄要求竞标方剔除中国品牌,涉及车辆总数约1万辆,还特意叮嘱租赁公司保密,生怕引发中国不满影响双边经济关系。
![]()
以色列方面给出的理由听起来煞有介事。《今日以色列报》援引军方官员的说法,声称中国智能汽车是“装有封闭操作系统和无线连接的轮式计算机”,其摄像头、麦克风可能被用于收集情报,甚至存在被黑客入侵进行间谍活动的风险。一名前高级军官更是添油加醋,炒作威胁远超普通监控设备。但这些说辞根本经不起推敲,以军自己都承认,早已对中国汽车的多媒体系统做了“净化”处理,阻断了所有数据传输通道。更讽刺的是,以色列国防部位于特拉维夫的“基里亚”总部——这个以军最敏感的设施之一,至今仍在使用中国制造的名爵电动汽车,安保部门毫无替换动静。以军消息人士也曾私下透露,“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汽车在主动收集数据,所谓担忧更多是主观臆测。
这场禁令的真实动机,一名以色列高级官员说得直白——为了在中美博弈中跟美国保持一致。近年来美国频频以“国家安全”为幌子,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从华为到大疆再到中国汽车,无所不用其极。拜登政府炒作联网汽车禁令,妄称中国汽车可能“让美国道路上的数百万辆车同时熄火”;英国也跟风起哄,将中国智能汽车污蔑为“最有效的特洛伊木马”。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以色列此次操作分明是讨好美国的表忠心之举,所谓“信息安全”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以色列这波政治站队,付出的代价却相当实在。此次选定的替换品牌包括日本三菱、捷克斯柯达、韩国起亚和德国欧宝,清一色都是汽油车,而被替换的中国车大多是混动或电动车。内塔尼亚胡政府此前高调宣传要推广新能源、推进绿色转型,如今为了政治私利彻底抛却承诺,让本国绿色交通发展进程直接倒退。以色列国土狭小、人口密集,本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理想市场,中国汽车凭借高续航性能和亲民价格,早已赢得当地民众广泛认可,2025年前10个月就卖出8.87万辆,稳居进口来源国首位。街头随处可见的比亚迪、奇瑞、小鹏等中国品牌,足以证明市场的真实选择。
面对以色列的无理打压,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肖军正给出四字回应:**毫无根据**。这四个字言简意赅,既戳破了以色列的谎言,也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不会接受毫无证据的污名化指控。全球几十个国家都在放心使用中国汽车,从未出现过所谓“信息安全问题”,反倒是以色列有过把民用BP机改装成炸弹的黑历史,如今反过来指责中国车存在安全风险,这种倒打一耙的操作实在令人不齿。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此次禁令的实际影响有限。军方订单在庞大的民用市场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以色列民间仍可自由购买中国汽车,凭借积累的良好口碑,中国汽车在当地的销量大概率不会受到明显冲击。真正受损的,是以色列自身的国际信誉和发展利益。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相互绑定,靠政治操弄搞阵营对立、贸易保护,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以色列的这场闹剧,本质上是美西方阵营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又一缩影。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靠的是技术创新和市场认可,不是某些国家的政治恩赐,更不会因无端禁令就停下脚步。内塔尼亚胡政府为讨好美国而牺牲自身利益,既违背市场规律,也损害双边互信,这样的短视行为,终将让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沦为笑柄。而中方的坚定回应也表明,面对任何无理打压和污名化,中国都将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国企业的实力,从来都不是靠谎言就能否定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