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
2025.11.12
院长
郑永年教授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公共政策学院院长
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Springer-Nature))ARPE学术期刊(The Asian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主编和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中国政策丛书》(China Policy Series)主编。
历任中国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所长。曾任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研究员。
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影响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和主编著作近百部,其中英文专著10余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2024-2025连续两年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评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对话院长 | 第三期
主题 | “十五五”时期的国家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
时间 | 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18:30-20:00
地点 | 会议楼II-203会议室(CxⅡ 203)
*线上直播同步
PUBLIC POLICY

“十五五”时期的国家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首个五年规划建议。这一重要文件的出台,展现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治国理政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
如何理解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正如《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此,我们可以从“十四五”期间的经验形成清晰判断:过去五年,我们遭遇了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同时还有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国际层面,“和平发展”不再是自然趋势,而要成为我们主动追求的目标;国内层面,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一系列复杂的内外环境挑战下,我国政策的顶层设计现在正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提出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政策框架。这一框架既延续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核心要义,又赋予了新时代发展的新内涵。
进入“十五五”时期,准确把握两个基本判断至关重要:一是对国际形势的准确研判,二是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只有首先认清世界发展大势,才能明确自身发展重心。这两个根本性判断一旦出现偏差,所有努力都可能事倍功半;反之,只要方向正确,过程中的暂时困难都不会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
在“十五五”规划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置于首要位置,这为我们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和实施路径提供了总体框架。其中,充分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尤为关键。数据表明,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0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期增长42%,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些成就充分证明,“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信心,更为“十五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注重提升传统生产力。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产业间的升级,即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如从鞋帽制造转向电子产品生产;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在原有产业范畴内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这两种升级路径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应当秉持辩证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培育未来产业;另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其现代化转型。
在政策实施层面,需要统筹兼顾两个维度:首先要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及其催生的新兴产业;其次要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新领域而忽视传统产业,应当注重运用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其实现转型升级。这种统筹兼顾的要求,体现了产业政策制定的艺术性——既要保持前瞻性,又要注重协调性。
值得强调的是,诸多重大改革都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包括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建设、耐心资本支撑机制的完善、国家实验室的开放共享与协同使用、科技创新体系的全国优化布局等。当前,世界正处于内部变革与外部冲突交织的特殊时期。一个稳定的政治主体是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保持战略定力的核心支撑。
这一时代背景要求我国在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方面迈入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随着研究方法的持续创新和研究体系的日益完善,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公共政策研究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深化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
*因现场位置有限,先到先得,本次讲座也将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开放给公众,报名通过审核后即可参加!
![]()
腾讯会议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RYfIPEYMHcgW
:236-989-425
会议密码:1113
公共政策学院出品
审核|杨迪雅
CONTACT US
官网 | spp.cuhk.edu.cn
邮箱 | spp@cuhk.edu.cn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