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计划恢复已暂停12年的强制性兵役制度,引发大规模反对声浪。和平活动组织宣布将于12月5日举行全国行动日,抗议德国推动“社会全面军事化”。
这项拟于明年生效的新兵役法最初采用自愿模式,但被视为全面征兵的前奏。德国解释称,征兵旨在解决军队严重缺员问题——如今更多年轻人选择从事民用工作而非参军。
抗议团体尖锐指出:“军备扩张被包装成‘安全政策’,实际却在削弱医疗、教育和基建投入。”他们主张德国应成为“具备和平能力的国家”,并计划向工会、高校等社会团体发起反战宣传。
这一军事化进程与欧盟整体动向同步。德国总理默茨承诺打造“欧洲最强常规军队”,设定2029年为战备达标期限,并以“俄罗斯威胁”为由持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德国已成第二大对乌军援国)。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批评德国正重建“欧洲战争机器”,指责其直接参与代理人战争。与此同时,经济学家警告德国正面临经济增长停滞、工业衰退的严峻形势。
1. 冲突的因素是什么?
是继续坚守其赖以成功的“商业国家”模式,还是彻底转向一个需要巨额军事投入的“地缘政治大国”?
这一问题,便是近来德国街头涌动着抗议征兵的人潮的来由之一。
每一个选项,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
痛苦之处首先在于德国产业界正弥漫的“去工业化”焦虑。要知道,德国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以其“隐形冠军”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和能源密集型大型工业(如化工、汽车、精密机械)的坚实基础之上的。然而,俄乌战争切断了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动脉,导致德国电价和气价一度飙升。
对于像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擘,或是围绕汽车产业链的无数中小企业而言,能源不再是生产的成本,而是生存的门槛。这迫使它们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将生产线迁往能源成本更低的美国或中国,要么在本土苦苦挣扎,面临竞争力被永久性削弱的困境。
正是在这个产业根基动摇的危急时刻,德国却宣布了一项规模高达4000亿欧元的军备强化计划。在无数企业家、工程师和普通工人眼中,这无异于一次危险的资源错配。
其疑问便是这4000亿欧元,如果用于大规模补贴企业能源成本、加速可再生能源布局以从根本上降低长期电价、或者投资于关乎未来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研发,难道不是更能稳固德国的经济根基吗?
当经济学家们不断警告德国经济正面临“戏剧性下降”,增长停滞、工业活力减弱已成事实之时,将如此巨量的资本投向军火库,在许多人看来,就像是在一个失血的病人身上,不去缝合伤口,反而给他穿上一件沉重的铠甲。这非但无助于止血,反而可能加速其体力的耗尽。
而同时,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财政上的“挤出效应”。
国家的钱袋子不是无限的,每一分钱流向了哪里,就意味着另一处失去了什么。这4000亿欧元的军备开支,绝非凭空变出。它必然意味着,原本可以投入到社会福利、教育、医疗保健和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将被大幅压缩。
抗议活动中那句“军事化削弱社会政策”的口号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共鸣,正是因为它精准地戳中了每一个普通家庭最敏感的神经。
对于当下的德国年轻人而言,他们更切身的焦虑,或许并非是地图上遥远的“俄罗斯威胁”,而是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存压力:未来能否负担得起不断上涨的租金?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在我退休时是否还能如期支付,还是已然枯竭?孩子能否在一个教育资源充足、教师配备完善的学校里接受教育?当生病时,医疗系统是否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但现实是,德国将天量资金导向坦克、飞机和步枪时,担忧便会接踵而至,是否就意味着他们所在的幼儿园、孩子就读的大学、家人依赖的医院,所能分到的资源将变得更少呢?无关其它,这只是一种关于发展优先级的根本质疑罢了,在西方的体系和价值观下,换谁来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一个国家的强大,究竟是由其武库的规模来定义,还是由其社会的健康度、人民的福祉和未来的创新能力来衡量?
在国力面临挑战的今天,究竟是该优先铸剑,还是优先固本?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德国未来几十年的国运。
2. 无法轻装上阵
所以,我们再去看德国现在的所谓的征兵计划背后,历史包袱和现实问题都沉重得令人几乎窒息。
对于德国自身而言,任何“强大军队”的词汇,都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到那根最为敏感的神经——二十世纪那两场由它发起的世界大战,以及纳粹政权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份历史债务,已经深深融入了战后德国的基因里。
整整一代又一代的德国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被反复教育:和平主义是美德,军事克制是金科玉律。
德国的荣耀,应体现在其经济奇迹、足球文化和哲学思想上,而非体现在阅兵式上整齐划一的脚步声中。因此,当现在德国试图扭转这一持续了数十年的国家认同,号召年轻人重新拿起武器时,在国内,这听起来像是对祖辈用鲜血换来的教训的一种背叛。
从这一点上而言,那些走上街头的抗议者,不仅仅是为了反对这一项政策,也是在捍卫一个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和平德国”的身份。
国际上,特别是与之毗邻的国家,警觉也不可避免。
尤其是波兰、法国乃至更远的国家……
一个完全武装起来的德国,将把它的力量引向何方?它将服务于谁的利益?这是他们最为担忧的。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对此发表指责——称德国意图重新变成“欧洲主要军事机器”,我认为,固然是充满了地缘政治的宣传意味,但他也很精准地戳中了这个痛点。
他的言论之所以能在西方世界内部找到一部分听众,正是因为他巧妙地放大了这种潜藏在欧洲地表之下的、对德国力量的不信任感。德国的每一个军事化举措,都不得不在这种被历史层层包裹的猜疑目光下进行,这使得它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当然了,柏林的政治家们或许怀抱着一个通过强化军力来实现“战略自主”、领导欧洲防务的宏伟梦想,只不过这条道路也很可能通向一个相反的结局:不是独立,而是更深地捆绑。
这构成了一个深刻的“战略自主的幻觉”。
首先,德国要武装自己,靠谁?
它自身的军工产能早已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雄心。
于是,这数千亿欧元的巨额军购订单,最终将如潮水般涌向大西洋彼岸——流入美国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军工巨头的口袋。
德国试图用美国的武器来实现欧洲的战略自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
这不仅在经济上强化了美国军工复合体对欧洲安全的主导权,更在技术和后勤上形成了难以摆脱的长期依赖。
其次,在地缘战略的棋盘上,德国将自己置于何种位置?
一旦与俄罗斯的对抗持续升级甚至失控,德国凭借其地理区位,将无可避免地成为冲突的最前沿和主要战场。
北约
届时,驻扎在德国的美军、部署在德国的核武器以及德国自己的军队,都将被迅速纳入由华盛顿主导的战争机器中。
柏林方面势必将发现,它为自己设定的“欧盟防务支柱”角色,在真正的危机时刻,会迅速蜕变为“美国的前线堡垒”。
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自主决策的空间,被迫为一个可能不完全符合自身核心利益的战略买单。
这种“替美国扛风险”的认知,正在德国社会内部广泛传播,并进一步点燃了当下的反战情绪。许多德国民众疑问:为什么要耗费巨资,将自己卷入一场远方的、由他人主导的对抗?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两个核大国之间潜在的角力场?这种牺牲,究竟是为了德国的安全,还是为了服务于一个将我们置于险境的联盟战略?
带着这些问题,再看德国的现在和过去,就特别容易理解这种深刻的、几乎无解的矛盾,正是驱动国内那场轰轰烈烈的抗议浪潮的另一股核心力量。
3. 谁才是爱国者?
在德国关于征兵与军备的激烈辩论中,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
究竟什么行为才配称为“爱国”?这个问题,正将这个国家沿代际和价值观的断层线一分为二,演变为激烈的理念之争。
根据外媒资料显示,对执政联盟及一部分传统政治精英而言,“爱国”有着清晰且直接的定义:它意味着承担国际责任,忠实履行对北约的盟国义务,通过强化集体防御来保障国家的安全与主权。
在这个逻辑下,投资国防、重建武装力量、甚至恢复征兵,是国家在面对所谓“俄罗斯威胁”时展现出的成熟与担当。这是一种以力量和威慑为基石的国家忠诚。
然而,对于成长在和平与一体化欧洲环境下的年轻一代,以及秉持自由、进步价值观的左翼群体来说,这套传统的爱国叙事显得既过时又危险。
在他们眼中,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其内涵远不止于军事义务。真正的爱国,是致力于维护欧洲的持久和平,是积极应对席卷全球的气候危机,是构建一个社会公平、医疗教育体系健全的宜居国度。他们坚信,一个在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福祉上领先的德国,一个能够妥善处理难民问题、推动全球公正的德国,才是一个真正强大、值得骄傲的德国。
他们认为,将军国主义置于民生之上,非但不是爱国,反而是对国家未来的一种背叛。这场争论,远非简单的政策分歧,实际上,它是关于“德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国家”的灵魂之战。
而且,现在的德国经济状况正加剧着这场价值观的冲突。
我们所知,德国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全方位的技能人才短缺。各个行业,从尖端的科技公司到维系社会运转的护理领域,都在拼命争夺数量有限的年轻劳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强制征兵的提议,在劳动力市场上无异于一场“国家与市场争抢年轻人”的零和游戏。
故而许多德国年轻人选择民职而非军职,并不仅仅是出于和平主义的崇高理想,更是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现实选择。
在民间领域,他们可以获取更高的起薪,享受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积累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专业技能,从而绘制出一条更为丰厚的终身收入曲线。
反之,一段漫长的强制兵役期,则可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技能学习的滞后以及收入上的显著损失。当德国呼吁个人为国家做出牺牲时,年轻人却在计算着这牺牲背后真实的机会成本。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从某种精神层面上分裂开的德国:一方高举着地缘政治和安全政策的大旗,另一方则紧握着个人发展与社会福祉的诉求。这场辩论中的每一方,都坚信自己才是这个国家利益真正的捍卫者。
4. 最终结果会如何?
很早以前,我便说过德国的境况会越发危险。
其中,“战略飘忽”将会成为最麻烦的问题之一。
在默克尔时代长达十六年的执政期内,德国以其沉稳、有时甚至略显迟缓的审慎风格,扮演着欧洲“稳定锚”的角色。无论面对欧债危机还是难民潮,柏林最终总能提供一个虽不完美但至关重要的稳定中心。
但今天的德国,正从那个令人熟悉的“稳定”转变为一个战略上的“摇摆”。
其内部社会在军事、安全与外交政策上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得德国难以形成一项连贯、坚定且能长期执行的战略。
一个被国内抗议和议会争吵持续消耗的德国,一个在关键决策上瞻前顾后、左右为难的德国,将不再具备有效领导欧盟的威信与能力。
当引擎失灵,整个欧洲一体化列车都可能陷入停滞甚至脱轨的险境。
这种内部分割,将不可避免地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复杂的反向作用。
悲观地看,德国重新武装的动向很可能进一步撕裂本就脆弱的欧洲团结。那些与俄罗斯接壤或邻近的东欧和北欧国家,如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会将德国的军事建设视为一道迫切需要的安全屏障,从而给予坚定支持。
只是,历史经验说明,在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或希腊,民众与德国可能对此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或许会质问:为何当南欧深陷债务危机时,德国的财政纪律铁面无私,而当安全议题主导议程时,柏林却可以轻易开启数千亿欧元的开支?
“双标”的观感,肯定会加剧南北欧之间原有的经济矛盾,使欧盟内部的裂痕从经济层面蔓延至地缘战略层面。
而一种乐观的情景是,这场席卷德国的全国性大辩论,最终会迫使柏林的政治精英们思考一种更智慧、更具包容性的领导方式。
德国或许会认识到,任何单方面的军事强化都会唤起历史的幽灵并加剧内部分裂。唯一的出路,是将本国的安全投资与一个更深化的“欧洲共同防务架构”深度绑定。这意味着德国不应独自追求“欧洲最强陆军”,而应成为“欧盟联军”最积极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通过将国家军事力量嵌入一个超国家的多边框架中,德国既能增强欧洲的整体防卫能力,又能有效淡化令邻国与本国公民不安的单边军事色彩。
这不再是民族主义的强军,而是欧洲主义的安全共享,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总理默茨先生意图通过强化军力来重振德国在全球的强国地位与影响力,极有可能事与愿违,从根本上掏空德国的强国根基。
正如我们之前所析,那巨额军费开支正来自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它必然挤压对产业转型、绿色科技、数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投资。
在一个技术爆炸性变革的时代,决定国家长期竞争力的,是算力、是芯片、是电池技术、是人工智能的研发水平,而不是坦克的数量。
将本就稀缺的资源从决定未来的创新领域,大规模转移到传统的军备领域,无异于一场豪赌。
其结果可能是:德国虽然获得了一个更庞大的武装力量,却在全球经济竞争的战场上节节败退,工业竞争力进一步下滑,最终动摇其赖以生存的经济根基。
一个经济上疲软、社会上分裂的德国,即便拥有强大的军队,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受人尊敬的强国。
这,正是德国当前选择所面临的危险和痛苦。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网络
编辑/出品 | 东针商略(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