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浙江海洋大学“高校星火馆”系列科普活动再次起航,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讲座在南海实验学校长峙校区开讲,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馆长陈健为学生们开启了一场探索海洋奥秘的旅程,将“星火馆”的科普之光带入中学校园。
![]()
讲座伊始,陈健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根据最新科学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已发现并记录的海洋生物物种数超过24万种。在我国海域,已知的海洋生物物种就有数万种之多。而舟山群岛海域已知海洋生物超过1100种,其中鱼类约450种、虾蟹类280余种……这些数字让在场的学生们对家乡的海洋资源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
陈健特别介绍了红树林这种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提到它近年成功在舟山落地。同时他还揭示了许多奇特的海洋生态现象:生存于深海热液口的古细菌能够适应高温高压无氧环境,形成美丽的“蓝眼泪”的夜光藻兼具植物光合作用与动物运动能力……这些都让学生们对海洋好奇不已。
然而,就在人类不断发现新物种的同时,许多曾经常见的海洋生物正面临着生存危机。陈健以舟山渔场为例向学生们说明了过度捕捞的严重后果:“舟山渔场曾盛产野生大黄鱼、带鱼,因长期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现在市场销售的大黄鱼多为人工养殖,野生种群恢复依赖增殖放流项目。”
白色污染、船舶漏油等直接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工业排放导致海水酸化,削弱贝类、珊瑚等钙质生物骨骼形成能力;填海造地使潮间带、盐田等自然海岸线消失……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们深感震撼,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海洋环境的脆弱性。
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国家林业和草业局、农业农村部正式联名发布了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名录中包含一级保护海洋动物30余种,二级保护海洋野生动物110余种。”陈健介绍,其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长江江豚、玳瑁、绿海龟等珍稀物种,也包括了许多不太被人熟悉的保护动物。通过现场展示的海洋保护动物标本,学生们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些珍贵的海洋生命,加深了对海洋保护工作的理解。
![]()
讲座中,陈健还分享了近年来在海洋保护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海龟走私案、红珊瑚非法贸易、砗磲与海马保护……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们了解到非法捕捞、买卖国家重点保护海洋野生动物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更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
南海实验学校长峙校区校长林海斌为陈健颁发活动证书
这场讲座不仅为学生们打开了认识海洋的窗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保护海洋的种子。陈健表示,浙江海洋大学“高校星火馆”系列活动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科普讲座,积极提升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和保护意识。从认识海洋到了解海洋,从了解海洋到保护海洋,这正是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来源:浙江海洋大学
责编:叶 扬
美编:郑娜莉
一审:何百岳
二审:方佳佳
三审:王陆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