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国
在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附近海域,一场跨越国界的科学探索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期,中国与印尼的科学家开展海洋生态联合调查,在这片海域发现了新的浅海热液口,成为两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守护海洋生态的生动实践。
热液口通常隐匿于数千米的深海,此次在浅海发现热液口实属罕见。更难得的是,在热液口高温、强酸的极端环境下,周边依然存在多样性极高的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这种奇特的生命现象,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天然实验室”,中印尼科研团队能够通过观察研究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演变,进一步探索生态修复技术。
作为此次联合调查的中方负责人,我率领多学科团队与印尼专家们同心协力,克服暴雨、高温、毒蛇出没等困难条件,共采集珊瑚、热液水体、浮游生物、环境DNA等样品500余份,获得了大量原位观测资料。依托新发现的热液口与该海域原有的36个固定观测站位,一个功能更完备、数据更完善的中印尼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观测网络初步形成,将助力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连通性的长期变化规律及响应机制,为保护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发现的背后,是中印尼海洋合作的持续创新与深化。双方开启海洋领域合作20年来,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公众教育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从深海到浅滩,从实验室到社区,中印尼海洋合作在多个层面深入开展,广泛吸纳地方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构建起协同联动的立体化合作机制,展现了两个海洋大国携手守护蔚蓝星球的决心。
科学合作带来心与心的交流。什么是微塑料?海草床、珊瑚礁有什么作用?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实验室之外,中方科研团队在印尼开展了“蓝色市民”和“蓝色校园”宣讲行动,把复杂的科学转化成当地民众听得懂、用得上的知识。通过宣讲,孩童拿起画笔描绘心中的海洋,妇女成为“减塑先行者”,青年学生主动组建“第二支宣讲队”,科学的种子与环保的理念在当地扎根。活动期间,学生家长送来亲手制作的当地传统食物,村民们自发守护联合调查布设的仪器设备,渔港、集市响起一声声“中国!朋友!”的亲切问候……这些友好瞬间跨越了语言隔阂,培育出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今天播下的合作种子,明天会长成斑斓的珊瑚礁和翠绿的海草床;今天建立的交流机制,明天将织就更紧密的合作网络。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海水升温、酸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海洋领域合作协议,不断为提升区域和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正如一位参与此次联合调查的印尼科学家所说,对海洋的守护是跨越国界的。以合作守护共同的蓝色家园,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色誓言。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2日 15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