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李先生漫步兴隆湖畔时,偶然瞥见景观石上神秘的条纹状突起。这些看似普通的石纹,竟是古生代腕足类化石的背视结构,其中一块保存完好得能清晰辨认生物轮廓,另一块则被岁月风化得模糊难辨。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付小方教授通过视频鉴定确认:这些来自2.5亿年前的海洋居民,正是成都周边北川、安县等地岩层中常见的"时间证人"。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当李先生将发现视频上传网络,立即引发连锁反应。大邑网友晒出在西岭雪山河道采集的"珊瑚虫化石",彭州爱好者展示疑似两亿年前的龟类游泳遗迹。这些散落在成都各处的海洋生物残骸,拼凑出一个惊人的地质谜题——如今距海千里的内陆盆地,为何深埋着如此密集的古海洋记忆?
拨动地质年表的齿轮,时光倒流至三叠纪早期的特提斯洋。那时整个四川盆地还浸泡在温暖浅海中,腕足类生物用钙质外壳在海底筑起连绵的"公寓楼"。欧阳辉教授指出,大邑地区在泥盆纪时期正是光照充足的浅海环境,如今发现的化石群落印证了当时繁荣的生态系统。这些生物死后,遗骸被泥沙包裹压实,经过硅化作用形成化石,最终被成都平原特殊的岩层像保险箱般封存。
![]()
image
改变这一切的力量来自地球板块的惊天碰撞。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遇,引发龙门山脉如巨蟒般隆起,海水逐渐退去,沉积层被抬升为陆地。2024年5月,四川某地因暴雨引发山体垮塌,意外暴露的2.5亿年前鱼化石,正是这场"沧海桑田"戏剧的鲜活注脚。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塑造出四川盆地西高东低的格局,让深藏地下的古海洋档案得以重见天日。
对于普通化石爱好者,专家给出了实用指南:北川、安县等地的砂岩与灰岩层是重点搜寻区域,雨后新鲜断面更易发现化石踪迹。但需谨记——兴隆湖作为生态治理典范,其湖区水质从2017年Ⅳ类提升至目前全域Ⅲ类,任何采集行为都可能破坏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发现化石时应拍照记录坐标,及时联系博物馆专业人员。
![]()
image
每一块化石都是地球写就的日记。从特提斯洋的碧波万顷到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这些石封的生命残片默默讲述着3亿年的地质史诗。当你在城市绿地偶遇带纹路的石块,不妨蹲下身——那可能是远古海洋寄给现代文明的明信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